伯高想了想,说道:“黄帝,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脸色。人的脸色就像一面镜子,能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比如说,脸色发红,可能是身体里有热,就像一个小火炉在身体里烧着。要是脸色发白,那就可能是气血不足,就像家里没米下锅了,身体缺营养。还有脸色发黄,有可能是脾胃出了问题,脾胃就像身体的粮仓,粮仓出问题了,脸色自然就不好看了。通过观察脸色的细微变化,也能提前发现一些潜在的疾病。
另外,人的舌象也很关键。舌头就像身体的晴雨表,看看舌苔是厚是薄,是黄是白,就能知道身体里的寒热虚实。比如说舌苔厚腻,就像舌头上面盖了一层厚厚的毛毯,那可能是身体里有湿气,得赶紧想办法把湿气排出去。要是舌苔发黄,那就说明身体里有热,得清热降火。所以啊,观察舌象也是判断病情的一个重要方法。”
黄帝听得入了迷,说道:“伯高啊,你懂得可真多。那我再问问,这上等医生提前下针,都扎哪些穴位呀?是不是有固定的穴位?”
伯高笑着说:“黄帝,这提前下针的穴位可没有固定的,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比如说,要是发现一个人最近老是感觉疲劳,没力气,吃饭也不香,这可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这时候呢,就可以扎足三里这个穴位。足三里可是个宝贝穴位,就像脾胃的私人保镖,能增强脾胃的功能。扎这个穴位,就像给脾胃打打气,让它们重新振作起来,好好工作。
要是发现有人最近老是心烦意乱,晚上睡不着觉,这可能是心火太旺了。那就可以扎内关这个穴位,内关就像一扇调节心脏气血的大门,能把心火降下来,让人心神安宁,晚上就能睡个好觉啦。
还有啊,如果有人老是感觉腰酸背痛,这可能是肾虚的表现。这时候可以扎肾俞这个穴位,肾俞就像肾脏的加油站,能给肾脏补充能量,让肾脏恢复元气,腰酸背痛的症状自然就会减轻。
所以啊,黄帝,这提前下针的穴位得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选择,没有一刀切的办法。这就需要医生对人体的穴位了如指掌,还要懂得中医的理论知识,才能准确地判断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下针。”
黄帝感慨地说:“伯高啊,这针灸的学问真是太深奥了。那中等医生在病未盛的时候下针,和上等医生有啥不一样呢?”
伯高说道:“黄帝,中等医生在病未盛的时候下针,虽然也是为了阻止病情发展,但和上等医生还是有区别的。上等医生提前下针,更多的是预防,就像在敌人还没集结好的时候就把他们打散。而中等医生下针,是已经看到病有要发作的迹象了,这时候下针是为了控制病情,不让它变得更严重。
比如说,一个人开始有点咳嗽,嗓子也有点痒,但还没发展成严重的感冒。中等医生就会根据这个症状,判断可能是外感邪气入侵了。这时候呢,中等医生可能会选择肺经上的穴位,像列缺穴。列缺穴就好比是肺的一扇小窗户,通过刺激它,可以把肺里的邪气给放出去,就像打开窗户通风,让新鲜空气进来,把不好的空气排出去,这样咳嗽、嗓子痒的症状就不容易加重,也就不会发展成严重的感冒啦。
再比如说,有人感觉肚子有点隐隐作痛,大便也不太正常,可能有点稀溏,但还没到拉肚子拉得很厉害的程度。中等医生一看,觉得这可能是脾胃要出问题了,是脾胃的气机不太顺畅。这时候,中等医生可能就会扎天枢穴。天枢穴可是调理胃肠功能的一把好手,它就像肠胃的一个小管家,能调节肠胃的蠕动,让肠胃恢复正常的工作节奏,肚子痛和大便稀溏的问题也就不会继续恶化。
黄帝好奇地问道:“伯高,那中等医生在选穴位的时候,和上等医生选穴位的思路,除了一个偏预防,一个偏控制病情,还有其他不同的地方吗?”
伯高思索片刻,说道:“黄帝,确实还有些不同。上等医生因为是在病还未生之时下针,更多考虑的是整体的体质和潜在的发病倾向,选穴位可能更侧重于调整人体的正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就像给房子加固地基,让房子更结实,不容易被风雨摧毁。
而中等医生在病未盛时选穴位,除了要考虑控制病情,还得关注邪气的走向和聚集的地方。比如说刚刚讲的咳嗽例子,中等医生知道邪气在肺经,除了选列缺穴,可能还会搭配太渊穴。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原穴就像是脏腑元气经过和留止的地方,刺激太渊穴可以更好地激发肺脏的元气,帮助肺脏把邪气赶出去。所以中等医生选穴位,既要针对已经出现的症状,又要考虑到如何更好地把邪气驱散,防止它进一步深入身体。”
黄帝又问:“那下等医生在病正盛的时候下针,会有哪些问题呢?难道只是因为病势太猛不好控制吗?”
伯高皱了皱眉头,严肃地说:“黄帝,下等医生在病正盛时贸然下针,问题可多了去了。首先,病正厉害的时候,人体的正气和邪气正打得不可开交,就像一场激烈的战争正在进行。这时候下针,就好像在混乱的战场上突然扔了一颗炸弹,不仅可能炸到自己人(损伤正气),还可能让邪气更加肆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黄帝内经爆笑讲解版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