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冷笑一声。
“让他再等等吧,最近这段时间,朕忙着呢。”
“倭国使者那边,可有动静?”
“回陛下,最近他们老实的很,只是在长安行动,并未离开长安,倒是拜访了不少勋贵。”王德说道:“都是以前义直古麻吕曾经拜访过的。”
“倭国人,就这么点手段了。”李世民笑了笑:“信不信过段时间,他们又会上奏,想要学习大唐的文化,想要一些大唐的典籍。”
王德躬着身子应和着。
“陛下英明,应当会是这样的。”
“不是应当,而是一定。”李世民笑道:“以前怎么应付义直古麻吕的,现在就怎么应对他们,都是一样的。”
.......
以前李世民的想法会是说,既然番邦归附,那天朝行教化之责,也未尝不可。
但是现如今........
西州都护府和西海都护府的事儿就在眼前,这教训得吃。
更重要的是,倭国虽然地方不大,离着大唐远了些,还要远渡重洋。
可是岛上的金银铜也是真真切切的,是大唐需要的。
这两年,百骑司的人已经渗入到了倭国,按照泾阳王说的,已经探明了真假。
他们真的有!
大唐的铜矿可不富裕。
朝廷要铸币。
也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私自融币......
但是禁不住,这里头有买卖啊。
有的人私底下将铜币融了,做成精美的铜器,去跟西域的商人交易。
所赚到的,比原先的铜币要多的多.......
一千文的铜钱融了,能得六斤铜。
而一斤铜的售价,便有五百到六百文。
“熔币为器”屡禁不止,就是因为这里头的利润大的吓人。
民间大量将铜币改铸为铜器出售,市面上流通的铜钱就会越来越少,从而致使钱荒现象日益加剧。
而朝廷呢?每年铸钱也才三十万,连朝廷自己都不够用。
如今四海升平,大唐与西域之间的通商热闹起来,铜钱需求更甚。
朝廷年年到地方上去勘探,去产铜的地方括铜。
但是仍旧不够用。
李世民眸光深邃。
苏定方,你在登州,可千万不要让朕失望啊.......
高桓权在鸿胪寺驿馆的院落里来回踱步,等候着消息。
“殿下,宫中的消息传来了,说是让咱们静候,过段时间,再另行召见。”
“静候……又是静候。”高桓权捏紧了拳头。
“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该死的大唐!”
“殿下慎言!”高桓权身边的使臣连忙制止高桓权:“殿下,现如今咱们可是在长安,隔墙有耳啊!”
高桓权猛地甩开袖子,脸上满是被轻视的愤懑。
“哼,怕什么,咱们高句丽也不是以前的高句丽了。”
“以前的隋朝,百万大军,那样强大,声势滔天,还不是在三征之中败给了咱们,耗尽国力,最终丢了天下!”
“现如今中原,隋朝换成了唐朝,来来回回,还是那么些人。”
“有什么好怕的?”
使臣闻言,脸色刷的一下就白了。
我的王上啊!就不应该让世子来长安!!!
“父王让我来长安,我知道,他想与大唐和亲,想要与大唐皇帝之间保持太平。”高桓权说道:“不过就是从大唐娶一位公主回去,放在王宫之中。”
“好吃好喝地供养着,便能换来边境安宁,这笔买卖,倒也划算。”
一想到自己能娶到一位身份尊贵、代表着大唐颜面的公主,一种扭曲的征服欲和掌控欲在他心中滋生。
一位天朝上国的公主,在异国他乡,还不是任由自己……
高桓权的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混杂着得意与轻蔑的笑意,心中莫名兴奋了起来。
可是。
抵达长安已有些时日,除了太子依制循例的接见,自己连皇帝的面都未能见到。
还谈什么和亲的事情!
这件事,必然是要与皇帝谈的。
太子可做不得主。
不过,说起大唐的太子,也不得不说,虽然岁数不算大,气势还挺像回事的。
高桓权心里对李承乾评价着。
“殿下,”使臣见他神色变幻,趁机再次苦劝,声音压得极低,几乎带着哀求,“无论如何,请您务必谨言慎行!此番和亲,关乎国运,成与不成,皆在天子一念之间。若因言语之失而坏了大计,我等万死难赎其咎啊!”
高桓权摆了摆手。
“知道了知道了,我不说了行不行?”
“眼下是你要赶紧想想办法,咱们要见大唐的皇帝,而不是待在这个驿馆之中。”
说着说着,高桓权又想起了什么。
“该死的倭国使者,在长安城挑起是非。”
“我估算着,就是因为他们,大唐的皇帝才不愿意见我们这些外使的。”
“若非他们不识大体,坏了规矩,我等何至于受此冷遇!”高桓权越说越觉得自己的推断有理,“对,必定是如此!这些倭人,果然是化外蛮夷,尽会坏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