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八道!”郭英一拍桌子,“老夫不识字,不也打了胜仗?”
“此一时彼一时。”平安耐心解释,“如今火器日新月异,战术推陈出新,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侯爷难道希望咱们大明的军队落后于人吗?”
郭英一时语塞,但仍不服气:“那监军制度呢?让文官来指手画脚,这不是要架空我们武将吗?”
“监军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实行了!如今不过是全面推行而已,另外监军并不是要架空武将,而是要协助武将。”平安正色道,“军政分开,互相监督,这样才能杜绝腐败,提高效率。侯爷,这些都是为了大明的未来啊。”
郭英沉默良久,终于长叹一声:“罢了罢了,你们年轻人的事,老夫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侯爷,如今陛下已经对老臣很是优待,所以我们理应支持陛下的政令。”
“行吧!我知道了。”
他站起身,步履蹒跚地向帐外走去,背影显得格外落寞。
平安望着老将军远去的背影,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他知道,改革的道路从来都不会平坦,但为了大明的强盛,这些阵痛是必须要经历的。
......
乾清宫内,苏宁听着平安的汇报,满意地点点头。
“你做得很好。郭英那边,不必太过苛责。这些老将为大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如今看着时代变迁,心里有些落差也是难免的。”
“陛下圣明。”平安躬身道,“只是改革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臣担心......”
“不必担心。”苏宁打断他,“只要方向是对的,就要坚持走下去。记住,我们不仅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更要建立一支有灵魂的军队。”
他走到地图前,指着辽阔的疆域:“未来的大明,需要的是既能保卫国土,又能理解新政的新式军人。这条路,我们必须走下去。”
窗外,夕阳西下,将紫禁城的琉璃瓦染成一片金黄。
在这片金光中,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大明军队中悄然进行。
……
时值初冬,南京城飘起了细雪,紫禁城的金顶朱墙覆上了一层素白。
然而,在这片静谧之下,一股足以改变时代的力量正在皇城一隅的“皇家商行”内澎湃涌动。
“陛下!陛下!”一名小太监顾不得礼仪,气喘吁吁地闯入乾清宫,脸上因激动而涨得通红,“皇家商行……总管求见!说是……成了!”
正在批阅奏章的苏宁笔锋一顿,墨点在宣纸上洇开一小团。
他立刻意识到了什么,猛地站起身:“快宣!”
片刻后,皇家商行总管吴徵几乎是踉跄着进来的。
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太监,此刻竟像个孩子一样,官帽歪斜,袍角沾满了油污,双眼却亮得吓人。
他手中紧紧捧着一个用黄绸覆盖的物件,身后跟着同样激动不已的几位工匠和锦衣卫。
“陛下!天佑大明!天佑大明啊!”吴徵声音颤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高高举起那物件,“臣等……幸不辱命!依照陛下所赐‘天书’之图样,这……这‘内燃机’,成了!”
苏宁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狂喜,快步上前亲手扶起吴徵,揭开了那层黄绸。
黄绸之下,是一个结构复杂、由金属铸造的精巧造物。
它体积不大,却充满了工业时代特有的力量感与几何美感。
气缸、活塞、连杆、曲轴……
虽略显粗糙,但已然具备了内燃机的核心形态,表面还带着刚刚调试过的余温与机油气味。
“好!好!好!”苏宁连说三个好字,手指轻轻拂过冰凉的金属表面,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仔细与朕说说!”
吴徵努力平复着呼吸,开始详细禀报:“回陛下,此物之原理,全赖陛下指点。我等依‘天书’所示,反复试验,终是攻克了气缸密闭与点火两大难关。未用陛下曾言的‘橡胶’,而是以精钢配合浸油软木,多层嵌套,解决了气密之困。点火装置,则借鉴了燧发枪之理,加以改良,于气缸内精准引燃油气混合物……”
他指着机器上的几个部件,如数家珍:“此乃化油器,可将火油雾化,与空气混合;此为飞轮,可保运转平稳……半个时辰前,此机已成功连续运转一刻钟,输出之力,远超十匹壮马!且只需持续供给燃料,便可不知疲倦!”
周围侍立的太监宫女们虽听不懂这些术语,但“远超十匹壮马”这句话让他们瞪大了眼睛,看向那铁疙瘩的眼神顿时充满了敬畏。
苏宁听着汇报,脑海中已然浮现出此物将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原本的规划确实是先发展结构相对简单的蒸汽机,但理想的密封材料……
橡胶,其原产地远在美洲,远水解不了近渴。
无奈之下,他只得凭借穿越前储备的知识,从空间世界里取出了更为复杂的内燃机技术图纸和原理说明,称之为“上古天工遗册”,交给了集中了大明顶尖工匠的皇家商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影视编辑器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影视编辑器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