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未央宫设宴。
丝竹悦耳,宫娥如云。
编钟轻振,余音绕梁;熏炉中焚着南越贡来的龙涎香,甜郁中带着一丝辛辣,萦绕鼻端。
曹髦高坐御座,一身常服,显得格外年轻,眉宇间带着一丝少年帝王特有的疏狂笑意。
烛火在他眸中跳动,映出细碎金芒。
酒过三巡,陆祎终于按捺不住,起身举杯,恭敬地问道:“外臣久在江东,常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次听闻陛下亲率五百死士,夜穿无人之境,一战功成。如此神迹,莫非……是有仙人指路?”
这个问题问得极有技巧,既是恭维,也是试探。
若曹髦承认,便是坐实了怪力乱神;若他否认,又该如何解释这违背常理的行军路线?
满朝文武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曹髦。
殿内静得能听见灯花爆裂的“噼啪”声。
只见曹髦举起酒杯,对着灯火晃了晃,琥珀色的酒浆在杯中荡漾出细碎的光晕,如同流动的火焰。
他轻笑一声,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大殿:
“仙人?”他摇了摇头,目光落在陆祎因紧张而微微泛白的脸上,“朕治下,不语怪力乱神。朕之所以知有此路,不过是读史时,比旁人多思了一句罢了。”
他顿了顿,慢条斯理地说道:“《华阳国志》有云,‘武都故有小路,崎岖难行,可通阴平’。前人记下的一句话,朕只不过是亲身去走了一遍而已。”
“轰!”
陆祎只觉得脑中一声巨响,耳畔嗡鸣不止,仿佛有千军万马在颅内奔腾。
他眼前浮现出那部藏于建业秘阁的残卷——正是他少年时亲手抄录的《华阳国志·巴志》原本!
那时他便曾批注:“此语孤证,或为讹传”,如今却被一人以身践之,且一举定乾坤!
一句史书中不起眼的记载?
就凭这一句话,他就敢率领五百人,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将整个大魏的国运,押在一条千百年无人走过的绝路上?
这是何等的胆魄!何等的疯狂!
这比仙人指路要可怕一万倍!
仙人尚有迹可循,而一个能从故纸堆中翻出杀伐之路、并付诸实践的帝王,他的思想,他的下一步,谁能揣度?
陆祎手中的酒杯“哐当”一声落在案几上,酒水溅出,湿了他华贵的衣袍,他却浑然不觉。
指尖传来瓷器的冰凉触感,如同死蛇缠绕。
他勉强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坐了回去,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归馆之后,他屏退左右,连夜写下密信:“魏主非但用兵如神,更擅以无形之势慑服人心。其志,不在收复一城一地,恐……在江左。”笔尖划过竹简,发出沙沙轻响,如同毒蛇游过枯叶。
又两日,风尘仆仆的姜维抵达长安。
曹髦未在朝堂召见,而是命人引他至宫中最高处的观星台。
夜凉如水,星汉灿烂。
露水悄然凝结在石栏之上,触手湿冷。
远处长街最后几盏灯笼在夜风中摇曳,像溺水者的手。
曹髦摊开一副巨大的舆拓舆图,上面用朱砂新标准了那条古羌道的路线,如同一道红色的利剑,直插蜀地心脏。
墨迹尚未干透,在月下泛着微光。
“伯约,你看。”曹髦指着地图,“钟会已灭,司马家在雍凉的余党再无外援,关中暂时安稳。但朕担心的是南面。”他的手指顺着汉水,一路划向襄阳、江陵,甲片轻碰地图边缘,发出细微刮擦声,“吴人若见我西线鏖战方歇,以为我军疲敝,趁机南下,则荆襄危矣。”
姜维身经百战,目光如鹰,他盯着舆图沉吟半晌,开口道:“陛下所虑极是。然据细作回报,吴宫之内,孙綝专权日盛,已有废立之意,与丁固、施绩等三朝老臣貌合神离。此时,吴国最怕的不是外敌,而是内乱。若能扶持一人,引其自乱阵脚,远胜十万大军南下。”
“英雄所见略同。”曹髦淡淡一笑,指尖轻敲地图,“但出师需有名,伐交要有势。而今,朕手里的‘势’,便是这条新开之路。”
次日朝会,曹髦一反前几日的温和,忽然宣布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旨意。
“阴平古道既已贯通,为保商旅往来,百姓安宁,宜设‘屯田戍卒营’,驻兵五百,于沿途屯垦戍边!”
——陆祎跪伏殿下,听见自己心跳如鼓,仿佛脚下大地正在裂开。
“命少府监鲁石,督造简易烽燧五座,沿古道山脊布防,确保长安能在半日内收到蜀地铁骑异动的警报!”
——他眼角余光扫过身旁同僚,只见一人袖口微颤,另一人喉结滚动,皆面如土色。
“命随军医官孙青,将其在古道中防治瘴气、毒虫、跌打损伤之法,编纂成册,名为《古道医案》,颁行边郡军民!”
——这一道旨意落定,陆祎几乎感到颈后寒毛竖起。
这不是打仗,这是扎根!
是把一条险路变成帝国血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魂穿曹髦司马家你慌不慌?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国:魂穿曹髦司马家你慌不慌?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