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用广场舞BGM破解密码锁的直播录像,像一颗深水炸弹,在特定圈层内引发了持续不断的涟漪。
普通网民将其视为一场精彩绝伦的魔术表演或极端巧合,各种“解密视频”和“科学打假”文章层出不穷,最终大多归结于“主播运气好”或“锁本身有问题”。但在“办公室”、“清源”项目组新成立的“听风”小组,以及某些境外机构的分析部门里,那短暂亮起的红灯、一闪而过的代码窗口、以及精准的开锁时机,都被反复慢放、放大、分析,每一个像素和声波都不放过。
“听风”小组的负责人,一位国内顶尖的信号处理专家赵教授,指着增强后的代码截图,语气激动:“虽然不完整,但这几行代码的逻辑清晰指向了一种自适应谐波追踪算法!它能够从复杂的背景噪声中,实时分离出目标物体(锁芯)对特定频率组合的响应特征!这需要极高的计算效率和算法智能度!”
“还有他手腕上那个设备,”另一位成员补充,“能在那种环境下捕捉到锁芯的微振动,其传感器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远超我们实验室的顶级设备。这绝对不是市面上的任何产品。”
陈老听着汇报,面色凝重:“也就是说,林墨看似胡闹的行为,展示的是一种潜在的、全新的无损探测或甚至信息安全技术?”
“完全可以这么理解!”赵教授肯定道,“如果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工业探伤、结构监测,或者反过来,用于窃听或安全破解……前景难以估量。更重要的是,他暗示了一种思路:利用无处不在的环境声波作为信息载体或探测工具。”
“那首《荷塘月色》改编版呢?分析结果如何?”李教授问。
“歌曲本身频谱并无特别,但结合林墨转动密码盘的速度和节奏,我们模拟发现,在转到数字‘7’时,歌曲的某些高频谐波分量,恰好与一个预设的‘共振频率序列’(如果存在的话)产生了较强的耦合。这更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演示,而非纯粹运气。”音频分析师回答。
陈老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看来,这小子是故意选了一首能‘恰好’演示成功的曲子。他在引导我们关注‘频率组合’与‘特定动作’之间的关联。通知下去,加强对林墨的监控,尤其是他接下来的动向。我预感,这次‘广场舞开锁’只是个开始。”
……
林墨确实没打算就此结束。系统奖励的【初级脑机接口编码优化算法】让他脑洞大开,而上次任务中“声波谐波”与“机械响应”的巧妙结合,更是给了他新的灵感。他感觉,声音作为一种古老而直接的信息媒介,其潜力远未被充分挖掘,尤其是在与新兴的人机交互技术结合时。
就在他琢磨着下一个“整活”方向时,系统的新任务如期而至,内容让他嘴角忍不住上扬。
【新任务发布:直播展示“声波指令集”的便捷性与安全性。利用自创的一段“魔性旋律”作为密钥,声控解锁一台经过特殊设置的、屏幕会显示模拟密码滚动过程的设备。任务要求:过程需具有表演性和误导性,让观众以为重点是“旋律”本身,而非声波中包含的指令信息。奖励:【声波指令集加密术(基础版)】。】
“声波指令集?加密术?”林墨眼睛亮了。这正好契合了他之前的想法!任务要求也很有趣,需要“表演性和误导性”,强调“旋律”而隐藏真正的“指令”。这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他仔细阅读任务详情。系统会提供一台外观普通的平板电脑,但内部经过改造。解锁方式并非传统密码或图案,而是需要接收一段包含特定频率、时长和节奏序列的声波信号。当正确的声波指令被麦克风接收并解码后,平板电脑屏幕会快速模拟显示一串滚动的密码数字,最终解锁。而任务要求他“自创”的“魔性旋律”,其实就是将这段声波指令巧妙地嵌入到一段听起来像是随便哼唱的、节奏感强的曲调中。
“有意思!”林墨摩拳擦掌,“这相当于把加密密钥变成了音乐的一部分。听起来是首歌,实际上是一串开锁密码。而且屏幕上的密码滚动只是视觉效果,真正的验证在于声音本身。”
他立刻开始构思“表演方案”。如何让这个过程看起来既神奇又沙雕?如何突出“旋律”的魔性,掩盖声波的精确性?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这次直播,将“声波加密”和“脑机接口”的概念若隐若现地关联起来,为后续的“整活”埋下伏笔?
几天后,林墨的直播间再次亮起预告:
【明晚8点,直播终极整活!《我的脑子被BGM控制了?!声控解锁黑科技!》敬请期待,这次保证不翻车(才怪)!】
预告画面是林墨的一张夸张表情图,背景是闪烁的代码和声波图案。
“办公室”和粉丝们再次被吊足了胃口。
“脑子被BGM控制?声控解锁?这又是什么新花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整活主播,上交黑科技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整活主播,上交黑科技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