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的冬风,比漠北的刀还烈。
北平城头的 “燕” 字王旗被两名禁军校尉拽着边角往下扯,猩红绸缎在朔风中打了个旋,像片断翅的血蝶,落在积着薄雪的女墙上。取而代之的明黄龙旗,金线绣的五爪龙在铅灰色天空下泛着冷光,把城墙根下冻硬的血迹都映得发蓝 —— 那是上个月巷战留下的痕迹,如今被新雪盖了大半,只留些暗红的印子,像未干的泪痕。
受降仪式选在北平城外的校场,冻土被马蹄踩得邦邦硬。
朝廷大军的长枪阵排出半里地,枪尖上凝着霜花,反射的寒光刺得人睁不开眼。城墙上、街道口,挤着些裹着破棉袄的北平百姓,有人攥着冻裂的玉米饼,有人怀里揣着给当兵的儿子缝的棉鞋,眼神里混着惧意与好奇,望着校场中央那个跪着的人。
朱棣的玄色锦袍沾了雪,自缚的麻绳勒得手腕发红,粗粝的麻线嵌进皮肉里,渗出血珠。
他垂着头,能看见宦官尖细的靴子尖在冻土上敲着节奏,那声音和宣旨的语调一样,又脆又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削燕王朱棣爵,授征北大将军,即日离北平,统兵北上…… 钦此。”
“钦此” 二字落时,朱棣的额头重重磕在地上。
冰碴子硌得额角生疼,他却没敢动 —— 不是怕疼,是怕人看见他眼底的火。
昨夜在临时羁押的府邸,他摸着世子朱高炽冻得发紫的手,想起二十年前跟着父亲朱元璋打元兵的日子:那时他也是这样跪在雪地里,父亲却会伸手把他拉起来,说 “咱朱家的儿郎,跪天跪地跪祖宗,不跪旁人”。
可如今,他跪的是自己的侄儿,跪的是他曾誓死守护的大明皇权。
肩膀的颤抖不是因为冷。
他能听见身后八千旧部的甲胄碰撞声,能闻见空气中未散的硝烟味,还能想起燕王府里那些他亲手栽种的老槐树 —— 如今该被朝廷的人砍了烧火了吧?
屈辱像雪水灌进衣领,顺着脊梁往下淌;可释然也藏在心底:至少没像其他藩王那样被圈在南京的宅院里,至少还能握着刀,去大宁卫那边杀残元鞑子。
他就这么磕着头,直到宦官不耐烦地咳嗽,才缓缓抬起头,露出一张没什么表情的脸,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臣…… 领旨。”
南京紫禁城的暖阁里,地龙烧得正旺。
朱允炆把周朔和耿炳文的密奏放在紫檀木桌上,手指摩挲着 “朱棣叩首” 那四个字,眼底没什么波澜。窗外飘着细雪,落在琉璃瓦上,悄无声息就化了 —— 南京的雪总没北平的烈,就像这朝堂上的事,看似温和,实则藏着刀。
“陛下,” 兵部尚书齐泰站在一旁,手里攥着个暖手炉,“朱棣虽降,但其旧部仍有八千,若放去大宁卫,恐生变数。不如……”
“不如什么?” 朱允炆抬眼,目光清亮,“杀了他?让天下人说朕杀叔?还是把他圈在南京,让他的旧部在北平闹事?” 他拿起朱笔,在密奏上画了道横线,“给他人,不给地;给兵,不给粮。大宁卫离北平千里,粮草全靠朝廷接济,他若敢反,断了粮道,他手下的兵第一个会反他。”
这话让齐泰松了口气,却没让朱允炆停下笔。他很快拟了三道旨意:第一道让耿炳文守北平,清点王府库银时特意注明 “燕藩旧属若愿归降,既往不咎”;第二道升周朔为都督佥事,把燕军里擅长用火器的老兵编入 “神机新军”,还特意加了句 “新军需每月演练三次,由周朔亲自督阵”;第三道最关键,准许朱棣带八千旧部去大宁卫建 “北庭都护府”,却在末尾加了行小字 ——“世子朱高炽留北平,待朱棣到任后再行北上”。
“陛下这是……” 齐泰愣了愣。
“朱高炽身子弱,留他在北平养伤,合情合理。”
朱允炆放下笔,指尖在 “朱高炽” 三个字上点了点,“朱棣是枭雄,可他最疼这个儿子。留个念想在北平,他在大宁卫就不敢胡来。”
旨意送到北平时,朱棣正在庭院里看雪。梅枝上的雪积得厚,压断了一根细枝,“咔嗒” 一声落在青石板上。他接过旨意,没让下人拆,自己用指甲挑开蜡封,一字一句地读。看到 “朱高炽留北平” 时,他手指顿了顿,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身后的侍卫长低声问:“王爷,要不要……”
“不必。” 朱棣把旨意折好,放进怀里,雪落在他的发梢,瞬间就化了,“这是允炆能给的最好条件了。至少,咱还能去北边杀鞑子,总比在南京当笼中鸟强。”
三日后,北平北门的积雪被扫开一条道。
朱棣穿着新发的征北大将军袍,腰间佩着太祖皇帝赐的七星剑,却没戴头盔 —— 他想再看看北平的城。
世子朱高炽扶着车门,脸色苍白,咳嗽了好几声,才勉强说:“父王,到了大宁卫,记得给孩儿写信。”
“嗯。” 朱棣拍了拍他的手,没多说什么。他怕多说一句,就忍不住把这孩子也带走 —— 可他不能。身后的八千旧部排着队,甲胄上的雪还没化,像披了层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基建录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