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的兄弟,一人赏银五十两,记头功的,一百两。”朱棡的声音在安静的书房里响起,听不出喜怒,“那批货,找信得过的渠道,尽快换成现银。三天之内,我要看到银子。至于那几个受伤的伙计,永昌号既然不管,咱们就替他们管了,医药费、安家费,从王府账上出,给足了。”
张诚躬身应是,心中对这位王爷的手段又多了几分敬畏。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玩得炉火纯青。既敲打了敌人,又收买了人心,还充实了金库,一石三鸟,滴水不漏。
“殿下放心,那伙‘山匪’的来历,任谁也查不出来。都是些在边墙上舔过血的老兵油子,手脚干净得很。”张诚补充道。
朱棡点了点头,没再多问。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既然把事情交给了张诚,便信他能办得妥当。
……
应天府,皇城,乾清宫。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的,正是朱棡那份请求组建“护路军”的奏章。他已经看了三遍,每一个字都像是被他在心里反复咀嚼过。
殿内侍立的太监连呼吸都放轻了,他们能感觉到,这位帝王身上散发出的气息,既有欣赏,又有审视,复杂难明。
“护路军……”朱元璋喃喃自语,手指在光滑的御案上轻轻敲击着,发出沉闷的“笃、笃”声。
他怎么会看不出自己这个三儿子的心思?
什么保障后勤,什么沿路安全,都是摆在明面上的漂亮话。骨子里,就是要兵权,要一个名正言顺扩充自己力量的由头!这小子,胆子越来越大了,心眼也越来越多了。先是在北伐筹备中上蹿下跳,故意抛出些似是而非的军事策略,引得太子一党紧张兮兮;现在又借着后勤的名义,堂而皇之地要建军。
这一套连环拳打下来,既试探了各方反应,又拿到了实际好处。
若是换了旁人,朱元璋的屠刀怕是已经举起来了。可这是他儿子,是他一度十分看好,甚至动过别样心思的儿子。
朱元璋的眼神变得深邃。他想起太原城外,这小子单人独骑,面对数百甲士面不改色的模样;也想起他呈上的那些关于军械、屯田的条陈,无一不切中要害。
是个将才,更是个帅才。比老大朱标仁厚有余,杀伐不足的性子,更像年轻时的自己。
可正因为像,才更要敲打,更要提防。
大明朝的江山,只能有一个太阳。他还没死,太子也还健在,轮不到别的星星出来抢光芒。
但是,驳回?
理由呢?北伐在即,后勤是重中之重。朱棡的请求,站在国家大义上,无懈可击。若强行驳回,不仅会让前线的将士心寒,更会显得他这个做父亲的,心胸狭隘,刻意打压有功的儿子。
堵不如疏。
与其把他堵死,让他转而在暗处积蓄力量,不如把他放到明面上来。给他想要的,再给他套上一副枷锁。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中已有了决断。他提起朱笔,蘸饱了墨,在那份奏章的末尾,写下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准奏。”
写完,他顿了顿,又提笔在旁边加了一行小字:着锦衣卫千户高进,率一队校尉驰赴太原,协理护路军组建事宜,凡事需与晋王商议,不得专断。
放下笔,朱元璋的嘴角浮现一抹冷厉的弧度。
老三,你想唱戏,朕就给你搭个台子,再给你派个看戏的。朕倒要看看,你这出戏,到底能唱到什么地步!
“传旨!”
……
数日后,一道圣旨快马加鞭,送抵太原晋王府。
朱棡率王府众人,在家中设香案,跪接圣旨。
当听到“准奏”二字时,即便是早已料到结果的朱棡,心跳还是忍不住快了半拍。
成了!他的八百魏武卒,终于有了走上台面的身份!
可当听到后面“着锦衣卫千户高进协理”时,他心中不由得冷笑一声。
父皇啊父皇,您这平衡之术,真是玩到了骨子里。前脚刚给了颗甜枣,后脚就送来一根顶门杠。名为“协理”,实为监视。这是把鱼竿递到我手里的同时,还派了个看鱼的过来。
不过,朱棡面上却丝毫不显,恭恭敬敬地叩首谢恩,双手高高举过头顶,接过了那卷明黄的圣旨。
“儿臣,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待宣旨的太监被好生伺候着离开,张诚才凑上前来,压低了声音:“殿下,这锦衣卫……来者不善啊。”
“来者善不善,不重要。”朱棡将圣旨小心翼翼地卷好,递给常清韵,“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是奉旨行事,名正言顺。”
他转身看向张诚,眼神锐利:“父皇这是怕我看不住家,特意派了条好狗来帮忙。咱们不但要欢迎,还要好生招待。别让狗饿着了,不然,可是会乱咬人的。”
张诚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朱棡的意思,重重点头:“属下明白!”
一个监工而已,只要把他喂饱了,供起来,还怕他有精力东张西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那个位置你坐到底!我等着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大明,那个位置你坐到底!我等着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