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穹同轨:人类与蓝洞文明的共生序章
一、祁连秘钥
兰州暗能研究中心坐落于祁连山脉东段的隐秘峡谷之中,背靠终年积雪的冷龙岭,面朝奔流不息的黄河支流大通河。作为全球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的核心枢纽,这座占地面积达三点二平方公里的科研复合体,被层层叠叠的反探测屏障与电磁干扰网包裹,从太空望去,仅能看到一片与周边地貌毫无二致的荒漠砾石。中心主体建筑深埋地下五十米,地表仅露出十二个伪装成气象观测站的通风口和信号塔,而真正的核心区域——十二层防生化实验室,则位于地下建筑群的最深处,如同镶嵌在地球脉络中的一颗精密宝石。
这座实验室是人类军工科技与科研需求的完美结合体,其防护等级达到了全球最高的四级生物安全标准,同时兼容了抗核爆、抗电磁脉冲、抗地质灾害的多重防护设计。实验室的外墙由三百毫米厚的钛合金复合装甲板与纳米陶瓷涂层构成,能够抵御十万吨级核弹的直接冲击;内部的隔离系统采用了量子纠缠态的分子屏障技术,可在百万分之一秒内识别并拦截任何未授权的物质粒子,即便是直径仅为零点一纳米的病毒,也无法穿透这道无形的防线。实验室内部,数千台精密仪器日夜运转,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如同星河般浩瀚,记录着暗物质湮灭时的能量波动、暗能量场的空间分布,以及那些人类尚未完全理解的宇宙底层规律。
此刻,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正专注于各自的工作,有的俯身于超低温观测仪前,记录着暗物质粒子碰撞后的轨迹;有的在全息投影屏上操控着虚拟模型,模拟着暗能量场的扰动变化;还有的围在中央的实验台旁,对一块来自南极冰芯的样本进行暗物质含量检测。整个实验室里,只有仪器运行的低鸣与数据传输的电子音,空气中弥漫着冷却液的淡淡清香与臭氧的微腥气息。没人注意到,实验室穹顶的LED柔光板边缘,正悄然浮现出一丝极淡的灰白雾气,如同被风吹入的沙尘,无声无息地扩散着。
负责实验室环境监测的助理研究员林晓宇,此刻正盯着面前的粒子计数器屏幕。作为刚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高材生,她能进入兰州暗能研究中心,是整个学界都羡慕的荣耀。屏幕上的数值始终稳定在安全阈值内,暗物质粒子的撞击频率保持着正常波动,一切似乎都毫无异常。但不知为何,她总觉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感,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突破无形的壁垒,悄然潜入这片被人类视为绝对安全的科研圣地。她抬手揉了揉太阳穴,以为是连续工作三十六个小时后的疲劳所致,却没发现自己面前的培养皿边缘,已经凝结出了一层薄薄的灰白色霜状物质。
二、灰白渗透
突然,实验室穹顶的LED柔光板开始出现不规则的暗斑,如同干净的画布上被泼洒了墨汁。起初,这些暗斑只有指甲盖大小,分散在穹顶的不同区域,科研人员们大多以为是电路老化导致的光影异常,负责设备维护的工程师张强刚拿起工具箱,准备登上检修梯,便看到那些暗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张、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片弥漫在穹顶下方的灰白色雾霭。
更令人惊骇的是,这些雾霭并非悬浮在空气中,而是以一种缓慢却坚定的姿态,朝着下方的实验区域“渗落”——它们无视了实验室的气压平衡系统,也没有受到重力场的常规影响,而是如同有生命般,沿着穹顶的弧度缓缓流淌,所过之处,原本清晰的LED灯光被折射成扭曲的光晕。当第一缕灰白色物质接触到中央实验台的钛合金表面时,发出了轻微的“嘶嘶”声,原本光滑如镜的金属表面,瞬间出现了一层细密的凹痕,如同被强酸腐蚀过一般。
“警惕!是未知物质入侵!”实验室主任陈敬之教授第一时间反应过来,他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传遍实验室的每个角落,带着不容置疑的急促。陈教授是国内暗物质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头发已近花白,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他从业三十余年,经历过无数次科研事故与突发状况,却从未见过如此诡异的物质形态。“所有人立即启动一级应急程序,佩戴防毒面具,关闭所在区域的隔离门,按照预定路线撤离!”
随着陈教授的指令,实验室里瞬间响起了尖锐的警报声,红色的应急指示灯开始急促闪烁,照亮了每个人脸上凝重的表情。科研人员们没有丝毫慌乱,多年的应急演练让他们形成了条件反射,纷纷伸手从工作台下方的应急箱中取出防毒面具。这种防毒面具采用了最新的生物过滤技术,不仅能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还能提供持续八小时的氧气供应,同时具备实时监测周围环境参数的功能。大家快速佩戴好面具,透明的面罩后,是一双双警惕而冷静的眼睛。有人顺手关闭了正在运行的精密仪器,有人将重要的实验数据上传至云端备份,还有人搀扶着年迈的陈教授,朝着最近的安全通道移动。隔离门在身后缓缓闭合,发出沉重的金属撞击声,将那些诡异的灰白色物质隔绝在不同的区域,但所有人都能透过隔离门的观察窗看到,那些物质正在不断渗透,甚至开始侵蚀钛合金装甲板的表面,留下一道道如同水渍般的痕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东风101的使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东风101的使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