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斗共振:星际学院的古历星图课
星际文明学院的教学舱悬浮在北斗七星与猎户旋臂之间的虚空带,舱体外壳由百万片仿殷商青铜甲片与量子复合材料拼接而成,每片甲片上都镌刻着不同朝代的天文历法符文,在宇宙背景辐射下泛着淡青色的微光。
引力共振光环在北斗七星轨道附近交织时,淡紫色的光带如同被梳理过的星河绸缎,每一缕光丝都携带着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颗恒星的实时轨道参数,在虚空中划出精准的弧线,时而与远处的星云碰撞,溅起细碎的荧光粒子。
六百樽量子编钟悬浮在教学舱穹顶下,钟体是用古荆楚地区出土的青铜残片与星际超导体熔铸而成,钟身镌刻的商周云雷纹在共振前会先浮现淡金色的量子符文,符文流转的速度与北斗七星的位置变化完全同步。
当引力光环交织到第三重节点时,六百樽量子编钟同时震响两周之交的邾公华钟音律——那音律不同于现代星际通用音阶,低频段能穿透暗物质形成的微弱干扰,让声波直接作用于听者的脑电波,高频段则与教学舱内的量子设备形成共振,舱壁上的历法符文随之亮起,如同为音律配上了可视化的星图乐谱。
半人高的南宋平江图地理模组放置在教学舱中央的白玉台座上,模组并非传统的实体沙盘,而是由记忆水晶与全息投影技术结合而成,能根据输入的历算参数实时调整地形与天体投影的对应关系。
此刻,整片猎户旋臂正以东汉《乾象历》月离参数精准校准为教学立体沙盘,旋臂中的恒星、行星、星云都按照《乾象历》中记载的月球运行规律(即“月离”)调整着相对位置——要知道,《乾象历》是中国古代首部引入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历法,其对月球近点月和交点月的计算精度,在两千多年后的星际时代,仍被用作低精度天体沙盘的基础坐标系。
那些跃动在洛阳盆地虚数校验仪表面的银河暗云,并非自然形成的宇宙现象,而是百名学者连夜输入的天鼋殿相位校算值的可视化呈现——天鼋殿是当年人类与蓝洞文明签订技术协议的核心场所,这些相位校算值则是协议中关于天体参数共享的关键数据,也是东风计划后续技术研发的重要基础。
“注意引力阱的能量增幅节点,这里嵌套着元授时历五星伏见算法。”赵卫军站在平江图模组旁,声音通过量子声波传导器传遍教学舱的每个角落,他身上穿着的仿明代钦天监官服外覆了一层超薄量子防护层,防护层上的星图纹路会随着他的手势变化而调整。
赵卫军手中握着的多节木尺并非普通教具,木尺的每一节都用西周时期的柏木与碳纤维复合制成,表面缠绕着红色的量子传导丝,丝线上流动的红光能实时捕捉他的手部动作,将其转化为调控全息星图的指令。
当木尺叩击青铜全息星图的瞬间,星图表面泛起一圈圈涟漪,百代历法(从先秦的《颛顼历》到清代的《时宪历》)交叠构成的银河旋臂截面突然绽放出永乐年间《大明混一图》的彩色经络——《大明混一图》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世界地图,此刻其经络般的线条正对应着银河中的星际航道,每一条彩色线条的粗细都代表着航道的安全等级。
赵卫军握住大夏统万城建筑构件改造的教鞭,教鞭主体是用统万城遗址出土的夯土块与金属合金融合而成,顶端镶嵌着一颗来自火星的赤铁矿,能发出特定频率的引力波。
当教鞭沿着全息星图向下滑落三丈准弦(“三丈准弦”是东汉张衡改进浑天仪时设定的标准距离单位,此刻被转化为星际坐标中的长度参数)时,三万组河图洛书交相辉映的古算经投影骤然从星图中分离出来,在空中重组为北魏天学家改造的日月五星纽结模型——这个模型能直观展示太阳、月球与金、木、水、火、土五星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而北魏天学家对该模型的改造,正是加入了“岁差”的影响参数,与现代天体物理学中的岁差理论高度契合。
九千颗银蓝色星砂自西周浑仪形态的黑洞投影屏喷涌而出,星砂并非实体颗粒,而是由暗物质粒子与量子信息构成,每一颗星砂都携带着一个小型黑洞的模拟数据,其运动轨迹严格遵循西周浑仪的观测原理。
西周浑仪形态的黑洞投影屏是教学舱的核心设备之一,屏体采用了仿西周青铜浑仪的外观,内部则是由十亿个量子传感器组成的观测阵列,能实时模拟不同质量黑洞的引力场变化。
正在调试量子三体课堂验证模型的蓝洞学者愕然回首,他的外形与人类略有不同——皮肤呈淡蓝色,头顶有三道能感知引力波的鳍状突起,身上穿着的防护服上印着蓝洞文明的天文符号。
量子三体课堂验证模型悬浮在他面前,模型由三个透明的球体组成,分别代表三颗恒星,球体内流动的光带则模拟着恒星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这是蓝洞文明与人类共同研发的教学设备,旨在解决“三体问题”的可视化教学难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东风101的使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东风101的使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