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中磁州窑鹘捕鸠纹校时晷同样是融合了两大文明技术的产物——晷盘采用了宋代磁州窑的烧制工艺,盘面绘有鹘捕鸠纹,纹路中嵌入了量子传感器,能捕捉周围环境的引力褶皱变化;晷针则是由蓝洞文明的超导材料制成,能根据引力褶皱自动调整指向,实时显示“拓扑值”(即引力场的拓扑结构参数)。
巧合的是,此刻校时晷恰巧显影出商晚期四牛纹铜尊暗藏的引力褶皱拓扑值——商晚期四牛纹铜尊是地球考古发现的重要文物,其器型结构在微观层面与特定引力场的拓扑结构高度相似,因此被用作引力参数的校准模板。
教学舱主梁悬挂的四十八枚东汉六壬式盘正在逆向演化,每一枚六壬式盘都保持着东汉时期的形制,盘面刻有六壬十二神、十二将的符号,盘底则安装了量子逆向推演装置,能将现代天体数据逆向转化为古代历法中的参数。
这些六壬式盘逆向演化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古星图阵列的计算矩阵——矩阵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对应着一颗古代星官(如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中的恒星),节点之间的连线则代表着星官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个计算矩阵是后续进行“星图沙盘推演”的基础。
2. 历算博弈:量子丝与军壁变形计的碰撞
穿着战国文吏刺绣甲装的人类助教苏商卿快步走到教学舱中央,她的甲装是根据战国时期楚国文吏的服饰复原,甲片上绣着天文星官图案,腰间系着的玉带不仅是装饰,更是量子设备的控制中枢。
苏商卿忽然将手中的帛画展开,这并非普通的帛画,而是由“量子丝”编织而成——量子丝是东风计划研发的核心材料之一,直径仅为纳米级别,却能承载海量的天文数据,编织成的帛画能根据需要显影出不同的信息。
苏商卿抛出的量子丝表面赫然浮现北宋保章正掌管的十二辰经星认证谱——北宋时期,保章正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十二辰经星认证谱”则是当时用于确认十二辰(子、丑、寅、卯等)对应恒星位置的图谱,此刻显影在量子丝上的图谱,已经被转化为星际时代的恒星认证参数。
“按司道台主簿第三次核校的数据差值,需在八分一爻处注入十组唐麟德历黄道校准值——这是东风公约第九子款的运算模组拓型。”苏商卿的声音清晰而干练,她口中的“司道台”是星际文明学院的行政部门,负责核校天文数据;“八分一爻”是古代历法中的角度单位,对应现代的4.5度;“唐麟德历”则是唐代李淳风等人编制的历法,其对黄道位置的计算精度极高,被用作东风计划的黄道校准模板。
她的玉带系挂着缩小款西水坡星海形墓北斗模因数芯,西水坡星海形墓是中国发现的最早与天文相关的墓葬,墓中用蚌壳摆成的北斗星图是重要的考古发现,而“北斗模因数芯”则是根据该星图研发的核心芯片,能存储并处理与北斗七星相关的所有数据。
苏商卿随手抛洒的天回医简数据粒子,是将成都天回镇出土的汉代医简中的文字信息,转化为量子数据粒子,这些粒子不仅携带医简信息,还能自动检测并填补运算中的漏洞——此刻,它们正精准地填补五处星际暗裂带运算漏洞,这些漏洞是由于星际暗裂带的引力场不稳定,导致运算数据出现偏差而形成的。
蓝洞天体博弈系教授快步走到苏商卿身旁,他的动作比人类更敏捷,头顶的鳍状突起微微颤动,感知着教学舱内引力场的变化,他手中握着的控制器采用了仿西夏木阑额的外观——西夏木阑额是古建筑中的构件,其纹理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被用作控制器的外壳,内部则是蓝洞文明的核心控制芯片。
蓝洞天体博弈系教授突然按下仿西夏木阑额的曲面黑板控制器,教学舱正中的十六连浑天星火纹瞬间裂变为两股能量流——十六连浑天星火纹是根据中国古代十六国时期的浑天仪图案设计的能量纹路,能储存并释放大量能量,此刻分裂出的两股能量流,一股代表人类的历算技术,另一股代表蓝洞文明的天体博弈技术。
他用云梦睡虎秦简改制的手写屏调出十二卷《军壁变形计》,云梦睡虎秦简是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的秦代竹简,其中包含大量法律、行政文书,而“手写屏”则是将竹简的材质与现代触控技术结合,能通过手写输入指令;《军壁变形计》则是蓝洞文明关于天体防御体系变形的核心着作,讲述如何根据引力场变化调整防御结构。
满庭汉代弩机形制认证模块的验证灯光突然凝固,这些认证模块采用了汉代弩机的外观,内部是数据认证装置,验证灯光原本在不断闪烁,显示正在进行数据认证,此刻凝固成洪武大狩仪仗模型——洪武大狩仪仗是明代皇帝狩猎时的仪仗队伍,其队形具有严格的等级与秩序,验证灯光凝固成这个模型,意味着数据认证已完成,且数据结构达到了“秩序化”的标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东风101的使命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东风101的使命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