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未央宫。
初夏的阳光透过新糊的窗纱,在殿内的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以及新朝伊始、百废待兴的特殊气息。刘禅端坐在重新修缮过的御座上,手中拿着一封来自江东的六百里加急文书,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
殿内,姜维、费祎、董允、王平、王训等核心重臣分列左右,皆屏息凝神,等待着天子的决断。江东的剧变,早已通过军情司的渠道先一步传回,但陆抗以吴主孙亮名义发来的这封正式国书,依旧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弦。
刘禅缓缓放下绢书,目光扫过群臣,声音沉稳地开口:“江东陆抗,已诛杀悖逆孙峻,稳定建业局势。如今,他代表吴主孙亮,遣使送来国书,言辞恭顺,意在……求和。”
最后两个字,他稍稍加重了语气,在空旷的大殿中引起轻微的回响。
“求和?”王平率先出声,这位老将脸上带着征战多年的风霜与对背盟之事的余怒,“陛下,东吴反复无常,前有湘水划界之隙,后有吕蒙白衣渡江之恨,今有孙峻趁火打劫之仇!其信誉早已扫地!如今见我季汉克复长安,兵威正盛,便想来求和?天下岂有如此便宜之事!”
他的话语代表了许多军中将领的想法,殿内响起一阵低沉的附和声。接连的胜利,尤其是长安的光复,让季汉上下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与……复仇的渴望。
姜维沉吟片刻,出列奏道:“陛下,王将军所言,确是老成持国之见。东吴不可轻信。然,眼下我大军虽胜,关中初定,陇右需抚,百废待兴。司马昭虽败退洛阳,然中原根基未损,迟早必卷土重来。若此时与东吴继续纠缠,即便能胜,亦需投入大量兵力钱粮,恐使我军主力被牵制于荆州一线,错失北上中原、彻底击溃曹魏的良机。”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陆抗非孙峻之辈,其人沉稳有谋,深得军心民心。如今他执掌江东,内部暂稳,我若逼迫过甚,恐其狗急跳墙,倾国来犯。届时,两线作战,于我大为不利。”
费祎也接口道:“大将军所言极是。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今我季汉威加海内,东吴慑服请和,此正乃运用外交,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好时机。可借此战之威,与东吴订立盟约,使其不敢再生异心,从而为我全力北向,扫清后顾之忧。”
刘禅静静地听着臣子们的争论,手指无意识地轻叩着御座的扶手。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宫殿的穹顶,投向了更遥远的南方。
他想起另一个时空中,诸葛亮在世时,为了维系这脆弱的联盟所耗费的心力,想起荆州这个永远的痛,想起孙权那张在忠厚长者与背刺小人之间无缝切换的脸。如今,历史的主动权,第一次完全掌握在了他的手中。
“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刘禅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东吴,确如养不熟的狸奴,喂不饱的豺狼。若依朕之本心,恨不能提一旅之师,顺流东下,问罪于石头城!”
他语气中的森然寒意,让殿内温度仿佛都下降了几分。
“然,”他话锋一转,“大将军与费尚书所言,方为老成谋国之道。与曹魏之争,乃华夏正统一战,关乎天下气运。东吴,疥癣之疾耳。若因疥癣之疾而误了伐魏大业,便是因小失大。”
他站起身,走到殿中悬挂的巨大舆图前,手指划过长江沿线。
“故此战,我季汉要赢,但不能只赢在战场上,更要赢在谈判桌上!要借此机会,一劳永逸地解决东线隐患,将江东,彻底锁死在长江以南!”
他回身,目光炯炯:“朕意已决,接受东吴求和。但条件,需由我来定!”
“第一,江东去帝号,吴主孙亮向朕上表称臣! 自此,天下只知有汉,不知有吴!”
“第二,割地! 湘水以东,原荆州南部之桂阳、零陵二郡,即刻划归我季汉管辖!”
“第三,送质! 遣吴太子孙登入长安为质!”
“第四,赔款! 此番我季汉为抵御其背盟入侵,耗费钱粮军械无数,需以东吴之锦、盐、铜料弥补。”
“第五,通商! 开放江陵、夏口为通商口岸,我季汉商船可自由往来贸易,江东不得课以重税,并需保障安全。”
刘禅每说一条,殿内众人的眼睛便亮一分。这五条,条条打在江东的七寸上,尤其是去帝号和送质两条,几乎是从法统和未来上,将东吴变成了季汉的附属国。
“陛下圣明!”姜维率先躬身,“此五条若成,江东再无与我争锋之资格与胆气!”
费祎补充道:“还可加上一条,要求东吴承诺,永不北犯! 虽为一纸空文,亦可占大义名分。”
“善。”刘禅点头,“具体条款,由费祎你牵头,与董允、邓芝等详议,务求周密。然后,派一能言善辩、不辱使命之使臣,持朕之国书,前往武昌(此时吴国都城),与陆抗……不,是与吴主孙亮,签订此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