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大地,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慌与动荡后,正被一股新兴的、混杂着胜利喜悦与神秘气息的暗流所浸润。这股流言的源头已不可考,仿佛是从汉水蒸腾的雾气中诞生,随着商旅的脚步、溃兵的逃亡、甚至是乡野村妇的闲谈,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
其核心,围绕着定军山。
传言有鼻子有眼:就在陛下于沔阳大破钟毓、陈泰,龙旗东指的那天夜里,定军山方向,曾有瑞气千条,直冲霄汉。有夜行的樵夫信誓旦旦地说,他亲眼看到山巅有金光闪烁,似有金甲神人隐现,其轮廓英武,依稀便是庙中供奉的昭烈皇帝刘备模样!更有人说,听到了风中传来千军万马的厮杀之声,还有一声悠长而饱含欣慰的叹息,仿佛一位长者终于看到了子孙的成器。
起初,这只是市井之间的奇谈。但随着沔阳大捷的消息被官方驿报确认,细节逐渐传开——陛下如何亲率孤军穿越天险,如何临阵决断,龙渊军如何奋勇,姜维铁骑如何雷霆一击——这胜利的辉煌,似乎为那玄妙的传言提供了最坚实的注脚。
“听说了吗?是昭烈皇帝在天之灵显圣了!护佑着陛下,护佑着咱们大汉呢!”
“我就说嘛!陛下自登基以来,行事就与往日不同,原来是有祖宗庇佑!”
“定军山啊……那是老陛下当年斩夏侯渊、奠定基业的地方!如今少陛下又在那里大破魏贼,这不是天命是什么?”
茶馆酒肆,田间地头,类似的议论不绝于耳。一种朴素而强大的逻辑在民间形成:胜利是因为陛下英明神武,而陛下的英明神武,必然是因为得到了开创基业的先帝的认可和庇护。这“昭烈显灵”的说法,巧妙地将刘禅的军事胜利与汉室政权的合法性、神圣性捆绑在了一起,极大地安抚了战争带来的创伤,也凝聚了动荡的人心。
这股风,自然也吹进了汉军大营。
普通的士卒对此深信不疑,士气愈发高昂。他们觉得,自己不仅是在为当今陛下而战,更是在继承昭烈皇帝和武乡侯的遗志,是在“天命”的指引下作战。一些来自益州的新兵,原本对北伐尚有疑虑,此刻也多了几分坚定。
然而,在高层将领和官员中,反应则更为复杂。
御帐内,费祎刚从成都押送一批粮草抵达,便向刘禅禀报了民间流传的“祥瑞”。
“陛下,如今汉中各地,皆在传颂昭烈皇帝定军山显圣,护佑大军之事。百姓归心,士卒振奋,此乃大吉之兆。”费祎语气恭谨,目光却小心地观察着皇帝的反应。他需要知道,这究竟是纯粹的民间自发,还是……陛下授意?
刘禅坐在案后,手中把玩着一枚玉珏,闻言动作微微一顿,抬起眼,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哦?还有这等事?朕在军中,倒是未曾听闻。”
他的语气平淡,既未承认,也未否认。
费祎心中了然,知道陛下不欲点破,便顺着话头道:“虽是民间讹传,然于鼓舞士气、凝聚民心,大有裨益。臣以为,或可……因势利导。”
刘禅不置可否,将目光投向一旁侍立的董允:“休昭(董允字),你以为如何?”
董允沉吟片刻,肃然道:“陛下,子不语怪力乱神。然,民心可用。昭烈皇帝创业维艰,英灵永在,受万民景仰亦是常情。若能借此激励将士,使上下皆知此战乃继承先帝遗志,合乎天道人心,则于国有利。”
刘禅点了点头,又看向刚从陇西军报中抬起头的美维:“伯约,前线将士对此有何看法?”
姜维放下军报,目光锐利:“回陛下,军中确有此传言。士卒闻之,斗志更坚,皆言愿效死力,以报先帝与陛下之恩。末将以为,无论显灵真假,能助长我军锐气,打击敌军士气,便是好事。”
帐内几人心照不宣。到了他们这个层次,自然明白“昭烈显灵”更大的可能性是一种政治宣传和心理战。但没有人会去戳破它。因为它带来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它弥补了官方宣传的刻板,以一种更贴近底层军民心理的方式,完成了精神上的总动员。
刘禅站起身,走到帐壁悬挂的巨幅地图前,目光落在定军山的标记上,沉默良久。
他想起的是另一个时空里,李世民为了确立自身合法性,也曾巧妙地利用过各种“祥瑞”和“天意”。舆论的高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
“先帝陵寝,就在成都。”刘禅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追思与沉重,“朕自继位以来,夙兴夜寐,未尝有一日敢忘先帝托付,丞相教诲。如今挥师北伐,克复旧土,亦是欲完成先帝未竟之志,告慰其在天之灵。”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帐内重臣:“民间有此传言,虽是百姓爱戴先帝、心系汉室之情的体现,但朝廷不宜公然倡导怪力乱神之说。”
他顿了顿,下达了指令:“传朕旨意,命汉中各地官府,妥为引导民意。可组织乡老,于定军山下,举行一次小规模的祭奠,追思昭烈皇帝当年在此地的赫赫战功,缅怀为大汉捐躯的将士英魂。但切记,主旨在于‘追思功绩,激励来者’,而非宣扬神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