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大举伐蜀的警讯,如同裹挟着冰碴的北风,穿透了秦巴山地的重重关隘,在初秋时节席卷了季汉的临时都城——兴元府。
城防的号角连绵响起,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一骑骑背插赤色翎羽的信使,不顾马力,疯狂地鞭策着战马,沿着新拓宽的“天策道”一路向南,将写着最紧急军情的帛书送往行宫。城内外的百姓被这突如其来的紧张气氛所慑,纷纷驻足,交头接耳,脸上浮现出不安与忧虑。三年的和平休养,似乎在这一刻被彻底打破。
行宫正殿,名为“承天殿”,虽不及成都皇宫的恢弘,却因刘禅常驻而自有一股森严气象。此刻,殿内烛火通明,照耀着玄色为主调、饰以赤红纹路的梁柱与墙壁,映衬得殿内气氛愈发凝重。
文武重臣已齐聚于此,分列两侧。左侧以大将军姜维为首,其后是镇北将军王平、以及张翼、廖化等一众武将,人人甲胄在身,面色肃然。右侧则以卫将军、录尚书事董允为首,其后是尚书郭攸之、侍中陈祗,以及一些负责粮草、民夫的文官。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跟随着御阶之上,那个正背对众人,凝视着巨幅山河舆图的身影。
刘禅(李世民)身着玄色常服,未戴冠冕,仅以一根玉簪束发。他的背影比起三年前似乎更加厚实了些,也更深沉。他沉默地看着舆图,手指无意识地在图上的“斜谷”、“陇西”、“子午谷”几个位置轻轻划过。殿内落针可闻,只有铜漏滴水的单调声响,以及殿外隐约传来的、愈发急促的风声。
良久,他缓缓转过身,面容平静,看不出丝毫惊惶,唯有一双眸子,深不见底,仿佛已将这惊涛骇浪纳于胸壑之中。他拿起御案上那几份已被反复核实的军报,声音平稳地开口,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寂静:
“司马昭动了。”简单的四个字,却让殿内所有人的心都为之一紧。“钟毓出斜谷,兵锋直指阳安关;邓艾自狄道南下,欲再犯我陇西;州泰引一军,冒险出于午谷,意图不明,但其心可诛。三路并进,号称五十万,实则……应在二十万上下。”
他将军报轻轻放下,目光如平静的湖面,扫过每一位臣子的脸:“都议一议吧。司马昭携新立之威,倾国而来,我大汉,当如何应对?”
短暂的沉寂后,大将军姜维率先出列。他因常年镇守陇西前线,面容饱经风霜,眼神却锐利如故,此刻更是迸发出炽热的战意。他抱拳行礼,声音洪亮,带着金石交击般的铿锵:
“陛下!司马昭弑君擅权,根基未稳,此乃急功近利,孤注一掷!其分兵三路,正犯兵家大忌!我军历经三年休整,兵精粮足,士气高昂,正可效仿昔日武侯遗风,诱敌深入!凭借汉中、陇西千山万壑之险,层层设伏,节节阻击,疲敝其师,断其粮道。待其师老兵疲,进退维谷之际,再以精锐之师,择其一路,雷霆击之!只要一路溃败,其余两路必然震动,可不战而退!臣,愿亲率铁骑,伏于斜谷道中,先破钟毓,扬我国威!”
他的策略激进而自信,充满了对己方山地作战能力的绝对信赖,以及对魏军劳师远征的深刻洞察。殿内不少将领,如张翼等,闻言皆微微颔首,显然对这种主动出击、以求决战的气势深感认同。这符合季汉一直以来以北伐为夙愿的进取精神。
然而,姜维话音刚落,卫将军董允便持笏出列。他面色凝重,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忧色,语气沉稳而恳切:
“大将军勇略,国之柱石。然,此策是否过于行险?”他转向刘禅,深深一揖,“陛下,司马昭虽新立,然其整合中原之力,不可小觑。二十万大军,非同小可。若一味诱敌,万一某处关隘有失,被魏军突入汉中平原,或切断我陇西与汉中之联系,则局势危矣!汉中、陇西,乃我国之根本,新附之民,其心难测,岂能轻易置于战火之下,任敌蹂躏?”
他顿了顿,继续陈述自己的主张:“臣以为,当以稳妥为上。严令各关隘守将,依托阳安关、赤崖、祁山堡等天险坚城,深沟高垒,据险固守,先挫敌锐气。我国三年积蓄,粮草充盈,城防加固,足以支撑长期守备。同时,可遣能言善辩之士,前往东吴……”说到这里,他微微一顿,显然也知东吴内斗正酣,希望渺茫,“……纵然不能使其出兵相助,亦可陈说唇亡齿寒之理,令其在边境陈兵,多少能牵制魏国部分精力。待魏军久攻不下,锐气尽失,粮草难继,必生内乱,届时再图反击,方为万全之策。”
董允的策略,代表了朝中稳健派,尤其是经历过荆州之痛、夷陵之败的老臣们的心声。他们更看重保全现有的国力与来之不易的稳定,不愿将国运押注于一场过于冒险的决战。
两派意见,一攻一守,泾渭分明,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更加微妙和紧张。文臣武将的目光在姜维和董允之间来回移动,心中各自权衡。
就在这时,一个略显年轻,但身份特殊的声音响起了。乃是侍中陈祗,他资历虽浅,但因精明干练,近年来颇受刘禅信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