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季汉皇宫,宣室殿。
龙涎香在鎏金兽炉中袅袅升起,却驱不散殿内凝重压抑的气氛。陇右大捷的狂欢余韵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深沉和复杂的情绪。
御案之上,堆叠着两份最重要的文书。一份是姜维自襄武大营发来的《请筑陇西壁垒疏》,详细阐述了转入战略防御、筑城屯田的方略及所需钱粮民夫的巨大数目。另一份,则是户部尚书董厥呈上的《请核北伐耗用疏》,里面罗列的数字触目惊心:阵亡将士抚恤、军械损耗、粮秣转运消耗、赏赐…几乎掏空了“三年生聚”攒下的近半家底。
刘禅(李世民)身着玄色常服,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那份耗用清单,面色沉静如水,看不出喜怒。但他的目光扫过殿下分班站立的群臣时,却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审视。
短暂的沉默后,一场风暴如期而至。
“陛下!”博士杜微率先出列,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显得有些尖利,“姜维奏疏,臣已览毕。其虽言转入守势,然所请钱粮民夫,竟比前期征战所耗犹巨!此非守成,实为以守为进,欲壑难填啊!”
他挥舞着手中的笏板,几乎是指着北方:“陇西之地,地瘠民贫,羌胡混杂,得其地不足以富国,抚其民足以疲敝!昔年武侯数次北伐,皆因粮尽而退。今我军虽侥幸得地,然悬师万里,转运艰难,长此以往,益州膏腴之地,必被其拖垮!臣恳请陛下,下旨姜维,择要害处留兵戍守即可,主力当即刻班师回朝,休养生息,勿使国力空耗于不毛之地!”
这番言论,立刻引得以董允为首的一批务实派官员的附和。
大司农孟光颤巍巍地出列,他老迈的声音里充满了忧虑:“陛下,杜博士之言,虽失之偏激,然亦非全无道理。国库虽因新政略有盈余,然此次北伐耗用实在太巨。抚恤、赏赐、粮运…皆需真金白银,需稻粟米粮!若再按姜伯约所请,持续投入巨万于筑城移民,则《九章税律》所增之赋,恐难填其壑。届时,若天时不顺,或东南有变,国库空虚,如之奈何?臣…臣请陛下慎之!”
“臣附议!”
“臣附议!陇右得地,已显国威,当适可而止!”
一时间,请求收缩战线、召回主力、节省国用的声音在殿内响起,形成一股不小的声浪。他们并非不忠,也并非不恨曹魏,只是从现实国力的角度出发,深感忧虑。连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对于仅有益州一隅的季汉来说,负担实在太重。
刘禅依旧沉默着,目光转向一直闭目养神的董允:“董尚书,依你之见呢?”
董允缓缓睁开眼,出列躬身,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却带着更深的思虑:“陛下,杜博士、孟司农所虑,乃老成谋国之言。国力有穷,而欲壑无尽。陇右之地,得之易,守之难,化之为我汉土,更难。姜伯约善战,然或过于乐观。持续投入,确有如履薄冰之险。”
他话锋一转,并未完全否定:“然,就此放弃,亦不可取。将士浴血所得,岂能轻弃?且陇右若失,则汉中永无宁日。故而,臣以为,当取中庸之道。可准姜维所请之一半,令其择最紧要处修筑三两处核心堡垒,迁移部分军户实边即可。如此,既可巩固战线,亦可大幅减轻国内压力。待日后国力进一步充盈,再图扩建不迟。”
董允的建议代表了朝中相当一部分中间派的想法,既不想放弃战果,又害怕被拖垮。
这时,一个清朗而坚定的声音响起,打破了保守派的声浪。
“陛下!臣以为,杜博士、董尚书之言,皆谬矣!”
众人望去,出言者乃是侍中,也是已故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他年轻的面容上带着与其年龄不符的凝重与锐气。
“谬在何处?”刘禅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开口问道。
诸葛瞻向御座躬身一礼,继而转身面向群臣,朗声道:“诸位只见耗用巨万,却不见陇右之地的真正价值!姜都督战略,非为虚耗国力,实乃为我季汉开创万世之基!”
他走到殿中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点向陇西、西海:“此地虽暂显荒僻,然其地,北接凉州,西通羌胡,乃天然优质战马产地!我得此地,便可组建不下于曹魏的庞大铁骑,从此北伐,再无缺马之困!此其一!”
他的手指又划向地图上的河流山脉:“其地势,俯瞰关中!得陇右,则汉中安全无忧,而我军却可将锋镝直指长安咽喉!昔日武侯出祁山,常因粮尽而退,为何?因我军悬于外,根基在千里之外之益州!若能在陇右本地屯田筑城,将其化为第二个‘汉中’,乃至第二个‘益州’,则北伐根基前移数百里,粮草转运压力大减,进可攻,退可守!此其二!”
诸葛瞻的声音愈发激昂:“至于所言‘地瘠民贫’?纯属迂腐之见!陛下《垦荒令》、《安陇诏》早已明示,地无主,谁垦归谁,三年免赋!此策若行,蜀中无地之民必踊跃前往,何愁陇右不富?何愁民心不附?届时,陇右非但不是拖累,反将成为我季汉新的粮仓与兵源!此其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