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城的深秋,带着肃杀的寒意。班师的大军已分批返回成都,只留下部分龙渊军护卫圣驾和处理善后。城外那片曾爆发冲突的荒地,如今已有了新的名字——“安陇里”。在户部官员的督导和龙渊军的威慑下,在杜畿的竭力安抚下,划界立桩、分配田亩、发放粮种农具的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袅袅炊烟从临时搭建的窝棚区升起,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微弱的生机。关兴、张苞率领一队龙渊军精锐驻扎在此,既是护卫,更是无声的震慑。那日染血的戒渊剑虽已归鞘,但其代表的帝王意志与铁血手段,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目睹者的心中。汉中本地的豪强宗族,再无人敢轻易将手伸向这片被天子亲自“赐犁”的土地。
中军大帐内,气氛却并未因外部的暂时平静而缓和。刘禅依旧披发素服,案头堆积的文书换成了来自成都的奏报。诸葛亮坐在下首,神情凝重,正低声汇报着后方动态:
“…陛下,成都舆情汹涌。谯周被贬修史,其门生故旧、益州诸多名士大儒,颇有微词。言陛下…焚书辱贤,堵塞言路,恐非仁君之道。更有甚者,暗讽陛下穷兵黩武,致忠武王陨落,将士血染祁山…” 诸葛亮的声音带着深深的忧虑。谯周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蜀中庞大的士族舆论场和根深蒂固的投降主义思想。龙渊军在汉中立威,虽压下了地方豪强,却也刺激了成都那些自诩清流的士大夫敏感的神经。
刘禅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戒渊剑冰凉的剑柄。他的眼神深邃如古井寒潭,看不出喜怒,只有一丝冰冷的讥诮在眼底深处一闪而逝。披散的黑发垂落,遮住了他半边脸颊,更添几分莫测。
“堵塞言路?穷兵黩武?”刘禅的声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却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寒意,“相父,你说…朕若真行此道,那日汉中城郊,那几个豪强管事及其爪牙,此刻当在何处?”
诸葛亮沉默。答案不言而喻。以龙渊军之锋锐,以陛下那日展现的杀伐决断,那些人头早已落地。
“朕给了谯周机会。”刘禅的声音低沉下去,如同冰冷的铁石摩擦,“贬他修史,是让他用那支笔,去记录先帝创业之艰,去记录曹魏篡汉之恶,去记录郭淮屠戮陇右之暴!去唤醒蜀中士民的汉魂!去为北伐正名!” 他猛地抬眼,目光如电,射向诸葛亮:
“可他呢?他在做什么?他在用那支笔,继续撰写他的《仇国论》!继续散播他那套‘天命在魏’、‘坐守待毙’的亡国邪说!他在用墨汁,一遍遍涂抹着桓侯和祁山将士用鲜血写下的‘忠义’二字!”
一股压抑的怒火,如同地底奔涌的熔岩,在刘禅看似平静的表象下酝酿。戒渊剑似乎感受到了主人的心绪,在鞘中发出低沉的嗡鸣。
就在这时,帐帘被猛地掀开!一股寒风灌入,卷动着案头的纸张。黄皓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脸色煞白,满头大汗,手中紧紧攥着一卷厚厚的、墨迹似乎尚未干透的竹简!
“陛…陛下!丞相!大…大事不好!”黄皓声音尖利,带着极度的惊恐,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将那卷竹简高高捧过头顶,如同捧着一块烧红的烙铁!
“谯…谯周!他…他竟在…在编修的《先帝本纪》草稿中…夹带私货!暗中撰写…撰写《蜀亡论》!此…此乃…大逆不道!罪该万死啊陛下!”
《蜀亡论》!
这三个字如同惊雷,狠狠劈在帐内!诸葛亮脸色剧变,猛地站起身!刘禅眼中那冰冷的火焰瞬间暴涨,几乎要喷薄而出!
“呈上来!”刘禅的声音冷得能冻结空气。
黄皓连滚带爬地将竹简送到刘禅案前。刘禅一把抓过,解开系绳,竹简哗啦一声展开。他目光如刀,飞速扫过那些工整却字字诛心的文字。
竹简上,开篇依旧是冠冕堂皇的记叙刘备生平。然而,在叙述到“猇亭之败”、“先帝托孤”等关键节点时,谯周那支笔却陡然变得阴毒而险恶!他用看似客观的笔调,实则极尽暗示与曲解之能事:
“帝(刘备)闻云长噩耗,愤而兴师,实乃意气之争,非为社稷…”
“猇亭连营七百里,违兵家之大忌,焉能不败?此非天意乎?”
“丞相(诸葛亮)受命于危难,然穷兵黩武,出祁山,空耗国力,民怨沸腾…”
“今上(刘禅)少年心性,为雪私仇,不惜断发立誓,更纵容龙渊军恃宠生骄,凌虐士绅,此非亡国之兆乎?”
“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本可自守。然君臣上下,不思保境安民,反效螳臂当车之举,屡犯强魏,徒招兵燹之祸!长此以往,蜀地必成焦土,汉室宗庙…终将倾覆!”
字字句句,如同淬毒的匕首,不仅恶毒地篡改、污蔑历史,更是在诅咒当下,否定刘禅和诸葛亮为之奋斗的一切!其用心之险恶,立场之反动,比当日的《仇国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已不是简单的政见不同,这是赤裸裸的叛国言论!是在用史笔,为蜀汉掘墓!为投降张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