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城郊,秋风卷起黄土,吹过一片片收割后略显荒凉的田野。班师的大军并未立刻涌入汉中城,而是在城西一片地势相对平缓、靠近水源的荒地扎下营盘。肃杀的气氛尚未散去,素白的臂带依旧醒目,但军中已开始弥漫一种归家的迫切与重整的躁动。
定军山校场那场震撼灵魂的龙渊军授旗仪式与“赤焰惊雷”的恐怖威能,如同两颗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尚未平息。刘禅披发素服,坐镇中军大帐,案头堆积着诸葛亮呈上的各类善后奏报——抚恤名录、粮草损耗、器械修复、伤兵安置……每一项都浸透着祁山之败的沉重代价。戒渊剑横置案头,剑鞘上的血污已被仔细擦拭,但那股冰冷的杀伐之气,却仿佛已渗入骨髓。
帐帘掀开,姜维一身风尘,步履沉稳地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两名龙渊军的都尉,押解着十几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神情惶恐不安的男女老少。这些人的口音明显带着陇右腔调。
“陛下,”姜维抱拳行礼,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臣奉旨收拢陇右流民及降兵,已初步清点完毕。共得流民七百三十一户,男女老少合计两千一百五十七口;原魏军陇右籍降卒三百二十八人。现已全部安置于营外西侧荒地,由龙渊军看管。”
刘禅从堆积的文书上抬起头,目光扫过那些瑟瑟发抖的流民。他们的脸上刻满了战乱的惊恐与长途跋涉的疲惫,眼神浑浊,如同受惊的羔羊。这与定军山下那支被复仇火焰点燃的军队,形成了刺目的对比。
“嗯。”刘禅微微颔首,目光转向姜维,“伯约辛苦。可曾问清其来路?有无魏军细作混杂其中?”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审慎。收拢敌境流民,既是补充国力、怀柔示恩的良机,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回陛下,”姜维肃然道,“臣已初步甄别。流民多来自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响应我军之地。魏军反扑后,郭淮纵兵劫掠,焚其屋舍,夺其口粮,迫其离乡背井,意图断我民心根基。这些百姓,实为郭淮暴政所害,家破人亡,对伪魏恨之入骨!至于降卒,多为三郡本地戍卒,心向大汉已久,阵前倒戈或被我军俘获后自愿归降。臣已令龙渊军详加盘查登记,并令其互相担保,暂时未发现可疑细作。”
刘禅的目光在流民中一个须发皆白、拄着木杖的老者身上停留片刻。那老者虽然衣衫破烂,但眼神中除了恐惧,还有一丝残留的读书人的气质。他注意到刘禅的目光,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
“你,”刘禅指向那老者,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老者耳中,“抬起头来。何方人士?原以何为生?”
老者浑身一颤,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和浓重的陇西口音:“草…草民杜…杜畿,原…原是天水冀县人…是个…是个落第的穷酸秀才,在乡里教几个蒙童糊口…郭…郭淮的兵杀了我儿子…烧了学堂…呜呜…” 说到伤心处,泣不成声。
“杜畿…”刘禅咀嚼着这个名字,目光深邃。他记得这个名字,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此人是曹魏能臣,治理地方颇有建树,没想到此时竟沦落至此。命运,因他的穿越,已然发生了微妙的偏转。
“起来吧。”刘禅的声音缓和了些许,“既通文墨,便有用处。朕问你,尔等流离失所,辗转至此,心中可有怨怼?对朕,对大汉,又作何想?”
杜畿战战兢兢地站起身,擦了把眼泪,声音依旧发颤,却努力清晰地说道:“回…回陛下…草民等…只恨那郭淮狗贼残暴不仁!视我等如猪狗!若非…若非陛下天兵降临,我等早已饿毙荒野,尸骨无存!陛下收留,便是再造之恩!草民等…只求一片安身立命之地,一口活命之粮…岂敢…岂敢有怨?只盼…只盼陛下早日扫清寰宇,让我等能…能归乡祭祖…” 说着,又是泪如雨下。他身后那些流民也纷纷跪下磕头,呜咽声一片。
“归乡祭祖…”刘禅低声重复,目光扫过那一张张充满求生渴望的脸。他站起身,绕过书案,走到那群流民面前。披散的黑发垂落肩头,玄色龙袍在略显昏暗的帐内显得格外深沉。那股无形的帝王威压,让流民们更加屏息凝神。
“朕,刘禅,大汉天子。”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今日在此,非以征服者自居,乃以…收容者自许。”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如刀:
“郭淮暴虐,驱尔等离乡,视尔等如草芥!此乃伪魏之罪!非朕之过,亦非大汉之过!”
“然!”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承诺与力量:
“尔等今日踏上汉土,便是我大汉子民!朕,绝不行郭淮禽兽之举!”
“传朕旨意!”刘禅的声音响彻大帐,带着帝王的决断:
“一、所有陇右流民及自愿归降之陇右籍士卒,无论男女老幼,皆录为汉籍!与蜀中子民,同享国法庇护,同担赋税徭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朕的阿斗不可能这么英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