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曦星域的星际智慧农业研究院内,“星宇农脉万象网”的核心服务器发出低沉的嗡鸣。经过三年深耕,“跨星域农业AI大模型”已完成与280个联盟星域的文明数据、生态图谱、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全息星图上的四大脉络——金色农脉、蓝色生态脉、绿色产业脉、紫色文化脉,已交织成无死角覆盖的“寰宇同心农脉网”。陈砚站在星图前,指尖划过闪烁的节点,眼中满是坚定:“这张网,将打破星域壁垒、文明隔阂,让共富的种子在寰宇每一寸土地生根结果。”
“陈总,寰宇同心农脉网的‘文明需求适配模块’传来紧急反馈!”技术总监老秦调出全息影像,“新加入联盟的‘深海星域’——一个完全由水下文明组成的星域,因长期依赖海洋浮游生物为食,近期遭遇‘灵能洋流异动’,浮游生物大量减少,文明面临食物短缺危机!”
陈砚立刻切换到深海星域的专属面板,结合农脉网的多维数据快速分析:“深海星域无光、高压、盐度极高,常规作物无法生存。通知青年创新联盟的‘极端环境农业小组’,携带‘耐压透光种植舱’和‘深海耐盐作物种苗’——这是我们针对水下环境培育的‘海灵稻’和‘晶藻’,能在高压无光环境下通过灵能转化合成营养;同时让海洲分中心调配‘灵能供氧系统’,确保种植舱内的生态平衡。”
一周后,陈砚带领团队抵达深海星域。透过透明的观察舱,能看到无数外形酷似人鱼的深海居民在水中游动,他们的眼神中满是焦虑。深海文明首领沧澜通过声波转换器说道:“灵能洋流异动已持续一个月,我们的食物储备只够维持三个月,再找不到解决方案,整个文明都将面临危机。”
陈砚示意团队启动“耐压透光种植舱”,这种种植舱采用超强度灵能晶体打造,能抵御深海千倍大气压,舱壁可将海洋中的微弱灵能转化为作物所需的光照。青年技术人员将海灵稻种苗和晶藻孢子植入舱内的“深海营养基质”,启动灵能供氧系统,实时监测舱内的压力、盐度、能量浓度数据,通过农脉网远程调配参数。
三天后,海灵稻长出嫩绿的幼苗,晶藻也开始快速繁殖,种植舱内的营养值持续攀升。沧澜带领深海居民隔着舱壁观察,眼中满是惊喜:“没想到在深海里也能种出食物!有了这些种植舱,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食物短缺了!”陈砚笑着说:“这只是开始,我们会帮你们搭建‘深海立体种植网络’,将种植舱分布在各个聚居地,通过寰宇同心农脉网实现统一管理和资源调配。”
与此同时,洛城零碳加工分中心的“跨界产业园区”迎来了新的突破。老周看着刚下线的“海灵稻营养萃取液”样品,向星际医药联盟的代表介绍:“这种萃取液富含深海灵能元素和优质蛋白,不仅能作为食物,还能增强身体对极端环境的适应力,特别适合深海、太空等特殊环境的文明。我们已通过农脉网对接了10个极端环境星域的订单,首批产能达1000吨。”
星际医药联盟代表当场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我们计划将海灵稻营养萃取液纳入‘星际应急保障物资’,供应给所有联盟星域的科考站和偏远聚居地。另外,能不能开发‘深海灵能保健胶囊’?方便携带和储存,适合星际旅行者使用。”
老周立刻安排研发团队跟进:“没问题!我们的智慧柔性生产线能快速适配不同产品的生产需求,下周就能出样品,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服用方便。”
海洲绿色物流分中心的“星际智慧冷链网络”,借助寰宇同心农脉网的“跨域资源调度模块”,实现了“深海-星际”的无缝衔接。张社长看着冷链监控室的全息界面:“我们专门改造了‘深海转运舱’,能在水下直接对接种植舱,将新鲜的海灵稻和晶藻快速转运至星际冷链船。通过农脉网优化路线,从深海星域到灵曦星域的运输时间缩短至72小时,保鲜率达99%。”
更令人振奋的是,青年团队研发的“灵能保鲜薄膜”已投入使用。“这种薄膜能在农产品表面形成一层透气、耐压的灵能保护膜,无需冷链就能保鲜15天,大幅降低了极端环境星域的运输成本。”张社长介绍道,“目前,我们已在深海、冰雾、火山等5个极端环境星域推广使用,运输成本下降了30%。”
舟山星际农旅示范分中心的“文化脉络”也延伸到了深海星域。小吴带领团队打造的“深海农业文化体验馆”正式开放,体验馆采用全透明灵能舱设计,深海居民和星际游客可以共同参观海灵稻和晶藻的种植过程,了解极端环境农业的创新历程。“我们还联合深海文明,推出了‘海灵文化节’,通过农脉网的文化脉络直播,吸引了20个星域的500万游客在线参与。”小吴向陈砚汇报,“文化节上,深海居民展示了传统的捕鱼技艺,我们则分享了农业创新故事,两种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