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咱们去看看新搭的临时分拣棚!”陈砚带头朝村西走去,临时分拣棚是用洛城送来的钢材搭建的,蓝色的顶棚上挂着“四地联合采收点”的红色横幅,里面已经摆好了分拣台、包装机,都是江城送来的设备。“以后咱们的生菜就在这分拣、包装,不用再露天作业了!”
老周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他带着洛城队员扛着面粉走过来,“老陈!听说你们收生菜,我们特意送面粉过来,中午给大伙做馒头!还带了几台面粉搅拌机,以后咱们四地的面粉都能在这加工,做成馒头、面条,给孩子们当早餐!”
王哥则蹲在包装机旁,调试着参数,“这台包装机是咱们江城机械厂新研发的,一分钟能包十袋生菜,还能自动封口,效率比手工快多了!等分拣中心建好,咱们再换更先进的设备!”
小林打开终端,调出一份数据报表:“这是咱们四地的生菜采收计划,苏城今明两天收完五亩,洛城下个月收四亩,江城下下个月收三亩,舟山收五亩,这样咱们春天的蔬菜供应就不愁了,还能支援其他基地!”
不知不觉间,夕阳已经西斜,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菜田里的保温膜在余晖下泛着金光,临时分拣棚里的生菜已经堆成了小山,泡沫箱整齐地摆放在一旁,等着装车运往各地。孩子们坐在田埂边,分享着柿子酱馒头,香甜的气息顺着风飘得很远。
“该吃晚饭了!”张大爷提着一个大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刚做好的生菜豆腐汤、海产干货炖排骨、柿子饼,还有热气腾腾的馒头,“都是用咱们自己种的、自己做的食材,大家快尝尝,暖和暖和身子!”
众人围坐在分拣棚旁的石板桌旁,捧着粗瓷碗,喝着温热的生菜豆腐汤,嚼着松软的馒头,聊着接下来的计划——老周说要在洛城建个面粉加工厂,王哥计划在江城扩大柿子种植面积,小林则要带着新研发的保鲜剂去其他基地推广,陈砚则想着把四地的生菜种植、采收技术整理成手册,供更多基地参考。
“对了老陈,”老郑突然放下碗,从包里掏出一个贝壳挂件,“这是海洲老渔民雕的,上面刻着‘四地同心’,给你当纪念。以后不管咱们在哪,看到这个就想起一起收菜、一起交流的日子!”
陈砚接过挂件,贝壳上的纹路清晰,“四地同心”四个字雕得格外精致,摸起来很光滑。他握紧挂件,心里满是暖意:“谢谢老郑,这个我一定好好收着。等春天来了,咱们再一起种番茄、种玉米,把四地的联盟做得更大,让更多人吃上新鲜蔬菜!”
夜色渐深,临时分拣棚的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洒在泡沫箱上,泛着柔和的光。孩子们已经睡着了,躺在铺着棉被的竹席上,嘴角还沾着柿子酱的痕迹。大人们坐在石板桌旁,继续聊着未来的计划,偶尔传来几声笑声,与远处的风声交织在一起。
陈砚站在分拣棚前,望着眼前的一切——菜田里的保温膜、棚里的生菜、石板桌上的粗瓷碗、孩子们熟睡的脸庞,还有手里握着的贝壳挂件。他掏出战术终端,拍下这温馨的一幕,发送给所有基地的伙伴,配文写道:“腊梅报春,四地同心。从雪天的守护到腊冬的采收,我们一起耕耘、一起收获,一起把希望种进寒冬的尾声。未来,我们还要一起迎接春天,一起播种新的作物,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
终端屏幕的光映在脸上,风里传来腊梅的清香和远处的风声。陈砚知道,这只是四地联合发展的又一个节点。接下来,他们要建设蔬菜分拣中心,优化保鲜技术,推广种植经验,还要把更多基地纳入联盟。而那些逝去的人——洛城的老农机手、江城的老农户、舟山的研发前辈——他们的精神,就像这寒冬里的腊梅,像这手里的贝壳挂件,像这四地的情谊,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每一次收获,每一次成长,每一个即将到来的春天。
远处的田埂旁,张大爷正提着马灯巡视菜田,灯光在夜色里拉出长长的影子。陈砚握紧挂件,转身朝分拣棚走去——那里,老周和王哥正围着包装机讨论改进方案,阿玲在给孩子们盖厚被,小林则在整理采收数据。
风里的寒意依旧,却吹不散心里的暖意。陈砚知道,四地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每一个为这片土地耕耘的人,每一株在寒冬里成熟的蔬菜,每一次跨越地域的合作,都将成为故事里最温暖的篇章,在腊梅的香气里慢慢沉淀,迎接着即将到来的春暖花开。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