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一月,新岁初启,寒风里已透着早春的暖意。文明博物馆前的广场上,“全球协作五年成果展”的红色横幅随风舒展,展厅内人头攒动——非洲区的“红稻4号”种植沙盘前围满了农户,美洲区的智能玉米加工线模型旁挤满了技术员,欧洲区的“天涯协作亭”微缩景观前,孩子们正指着亭柱上的坐标问东问西。陈砚站在展厅角落,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手里握着刚修订完的《全球协作新五年计划细则》,指尖划过“沙漠红稻推广”“智能农具普及”“技术人才互培”等章节,每一页都像一张通往未来的蓝图,在新岁的阳光里铺展开来。
“陈城主!沙漠红稻考察队的装备都准备好了,卡伦已经带着非洲农户代表在门口等了,说要赶在二月风沙季前,去撒哈拉边缘的试验田选址!”林晚秋快步走来,手里攥着一份考察清单,上面列着智能土壤检测仪、抗寒育苗盘、“非洲造”智能电池等物资,“还有戴维斯先生,他特意调了10台‘太阳能除雪机’装在考察车上,说沙漠夜晚温差大,机器能给育苗棚保温,还能应对突发的沙暴天气。”
陈砚跟着林晚秋往门口走,远远就看到卡伦穿着深蓝色冲锋衣,正帮着农户把物资搬上印着“全球沙漠农业协作组”的越野车。“陈!你看咱们的考察队,有农户、有技术员,还有从欧洲赶来的土壤专家,这次一定能选到最适合种红稻的土地!”卡伦看到陈砚,立刻迎上来,手里拿着一张沙漠地形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三个候选区域,“这三个地方去年测过土壤,虽然贫瘠,但有地下水源,只要用咱们的智能滴灌和改良土壤,肯定能种出红稻!”
陈砚接过地形图,指尖划过标注着“地下水位15米”的区域,点头道:“就先从这里开始!咱们带的‘土壤改良剂’是用向日葵秸秆和大豆饼发酵的,既能提高肥力,又能保水,正好适合沙漠边缘的土壤。另外,让考察队每天记录气温、湿度、风速,数据同步到全球协作平台,让各地专家都能帮忙分析。”他转头对工作人员说:“把‘红稻4号’的种子分成三份,每份都用竹制育苗盘装好,搭配不同浓度的营养液,测试哪种配方更适合沙漠环境。”
卡伦这时从车上搬下一个用棕榈叶编织的篮子,里面装着非洲沙漠地区的原生植物种子,籽粒细小却坚硬:“陈城主,这是咱们沙漠里的‘骆驼刺’种子,耐旱、耐盐碱,我想跟‘红稻4号’套种,既能固沙,又能给红稻提供天然的养分。”陈砚拿起一粒骆驼刺种子,放在手心仔细看:“这个想法好!咱们的育种专家说过,豆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套种能互利共生,骆驼刺正好能帮红稻改良土壤,咱们这次就试试‘红稻+骆驼刺’的套种模式。”
当天下午,“全球沙漠红稻考察队出征仪式”在广场举行。来自全球各区的伙伴都来送行——美洲区的米勒博士给考察队送了10罐玉米胚芽油,说能补充能量;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带来了20个竹制水壶,壶身上刻着“同心拓荒”的字样;东北区的李建国扛着两袋黑大豆,笑着说:“这豆子磨成粉能当肥料,也能煮着吃,给考察队添点营养!”
陈砚站在考察队面前,举起一面印着全球协作标志的旗帜:“这次去沙漠,咱们不仅是种红稻,更是在荒芜的土地上播撒希望!记住,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全球的伙伴都是你们的后盾,缺物资随时说,要技术随时调,咱们一起把沙漠变成丰收的田野!”
“同心拓荒,共筑希望!”考察队成员齐声高喊,声音在广场上回荡,像一股冲破风沙的力量。卡伦接过旗帜,紧紧攥在手里,转身登上越野车,车队缓缓驶离,朝着沙漠的方向进发。
送走考察队,陈砚回到合作社,刚走进办公室,就看到桌上放着一个包裹,寄件人是欧洲区的竹木工艺坊。他拆开包裹,里面是一个竹制的“全球协作日历”,每一页都刻着一个协作故事——三月的全球春耕、七月的夏耘防护、十月的秋收庆典,最后一页空白处,写着“待你我共写新篇”。
“陈城主,玛丽团长发来了视频请求,说欧洲区的竹木农具订单已经排到明年夏天,想跟咱们合作建第二个竹艺工坊,还要从苏城派5名竹艺师傅过去教学!”林晚秋拿着平板电脑走进来,屏幕上已接通玛丽团长的视频,她身后的竹艺工坊里,匠人们正忙着打磨智能竹制采摘篮。
“陈城主,你们的竹艺师傅太厉害了!教的‘竹材防腐技术’让农具的使用寿命延长了两倍,现在欧洲的农户都抢着订咱们的竹制农具!”玛丽团长举着一个刚做好的竹制育苗盘,兴奋地说,“新工坊想建在法国的普罗旺斯,旁边就是蔬菜基地,农户用农具也方便,还能跟当地的薰衣草产业结合,开发‘竹艺+香草’的文创产品。”
陈砚看着屏幕里的竹艺工坊,笑着说:“这个计划太好了!咱们马上选5名经验丰富的竹艺师傅,下个月就去欧洲,不仅教防腐技术,还把智能模块安装的方法教给大家,让欧洲的竹制农具也能实现‘智能升级’。另外,让研发组设计几款‘薰衣草竹篮’,既能装蔬菜,又能当装饰品,帮农户多增加一份收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