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十月,秋阳洒满田野,作物尽数褪去青涩,裹上成熟的盛装。文明博物馆前的向日葵花盘低垂,饱满的花籽泛着油亮的金褐色,一瓣瓣剥落便是沉甸甸的收获;试验田里,“抗寒3号”稻穗压弯了禾秆,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收割机驶过便卷起满仓谷粒;“高产甜玉米”的外皮已干枯,剥开便是晶莹饱满的玉米粒,咬一口满是清甜;东北区的黑大豆豆荚裂开,圆润的黑豆滚落,在阳光下闪着光。陈砚站在晒谷场边,手里捧着“全球秋收成果册”,指尖划过“非洲区红稻亩产900斤”“美洲区甜玉米深加工产值翻倍”“欧洲区竹制农具出口量破10万件”等数据,每一行都像秋日的勋章,刻满协作的荣光。
“陈城主!全球各区的丰收代表团都到了!卡伦带了非洲区的红稻深加工生产线模型,汤姆拉了美洲区的玉米糖浆成品,玛丽团长把‘全球竹木工艺展’的金奖作品也带来了,李建国大哥更是直接拉了一卡车黑大豆,说要跟咱们签三年的供货协议!”林晚秋快步走来,手里的签到表已密密麻麻签满名字,语气里满是雀跃,“还有戴维斯先生,他特意把‘智能温控电池’的样品带来了,说明年春天就能批量生产,优先供给全球育苗棚!”
陈砚跟着林晚秋往广场走,远远就看到一片热闹景象——非洲区的红稻饼干、红稻米酒整齐码在竹筐里,包装上印着“苏非协作”的字样;美洲区的玉米脆片、玉米糖浆装在透明罐中,标签上画着苏城与美洲的地图连线;欧洲区的竹木收纳盒、农具摆件错落摆放,每一件都刻着全球作物图案;东北区的黑大豆装在粗布麻袋里,袋口露出的豆粒饱满圆润。各地代表围着展品交流,时不时传来惊叹与欢笑,空气里满是丰收的香甜。
“陈城主,你看咱们的红稻米酒!用今年新收的红稻酿了三个月,口感比去年更醇厚,欧洲区的餐厅已经订了2000罐,下个月就能发船!”卡伦举着陶罐走过来,打开罐口便飘出浓郁的酒香。他给陈砚倒了一杯,眼里满是自豪:“这不仅是米酒,更是咱们非洲农户的‘幸福酒’——今年种红稻的农户,每户收入都比去年多了三成!”陈砚接过酒杯,抿了一口,清甜的稻香混着酒香在舌尖散开:“太好了!让食堂今晚就用红稻米酒做菜,咱们全合作社一起尝这份‘幸福味’。”
阿米娜这时抱着布包走来,里面装着红稻壳做的小灯笼,灯笼上绣着小小的“丰”字:“陈叔叔,这是我跟村里姑娘一起做的,给念念和小宇的,晚上点亮特别好看,希望他们喜欢。”陈砚接过灯笼,指尖触到粗糙却结实的稻壳,心里满是温暖:“谢谢你阿米娜,念念和小宇要是看到,肯定会高兴得跳起来,他们画了秋收的画,一会儿拿给你看。”
汤姆这时拉着一个小型玉米糖浆加工机模型走过来,模型外壳印着“全球协作款”:“陈城主,这是咱们一起升级的生产线!现在一小时能加工500斤玉米,还能自动控制糖分,做出的糖浆甜度更稳定,已经有8个地区想引进这条生产线了!”他指着模型上的零件介绍:“你看这个温控模块,用的就是戴维斯先生的‘智能温控电池’,就算电压不稳也能正常工作,特别适合偏远地区。”陈砚点点头:“这生产线太实用了!咱们先在非洲区建3条试点线,要是效果好,再推广到其他地区,让更多农户能靠加工增收。”
玛丽团长捧着一个竹木结合的丰收纪念盘走来,盘中央刻着全球地图,地图上用不同木材镶嵌出各地的特色作物——苏城的小麦、非洲的红稻、美洲的玉米、欧洲的葡萄,边缘还刻着“秋获同心”四个字:“陈城主,这纪念盘一共做了100个,每个都独一无二,想送给为全球协作付出的伙伴,感谢大家让‘丰收’跨越山海。”陈砚接过纪念盘,指尖划过细腻的纹路:“这不仅是纪念盘,更是咱们协作的见证,今晚的‘全球丰收晚宴’上,一定要把它送到每位伙伴手里。”
当天下午,“全球丰收论坛”在文明博物馆报告厅召开。报告厅里坐满了各地代表、专家和农户,前方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一年来的协作故事——春天非洲农户在苏城学育苗,夏天美洲专家与苏城植保团队一起治虫害,秋天欧洲匠人跟苏城竹艺师傅研发新工具,每一段画面都透着“同心”二字。
陈砚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心里满是感慨:“从两年前苏城的一片荒芜,到如今全球田野的丰收满仓,我们用‘种子’打破地域隔阂,用‘技术’解决种植难题,用‘情谊’连接四海伙伴。今年,非洲区的红稻让更多农户吃饱穿暖,美洲区的甜玉米有了新的增收路径,欧洲区的竹艺走向全球,东北区的黑大豆打开国际市场——这不是某一个地区的胜利,而是全球协作的成果!”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李建国站起来喊道:“陈城主说得对!明年东北区要扩大黑大豆种植面积,再建2个豆制品加工厂,跟苏城一起把‘东北大豆’做成全球品牌!”卡伦也跟着起身:“非洲区想建‘红稻产业园区’,从育苗、种植到加工全链条协作,让红稻成为非洲的‘黄金作物’!”汤姆、玛丽团长、戴维斯先生纷纷表态,报告厅里的气氛热烈得像秋日的骄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