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三月,春风吹散了最后一丝寒意,广场上的积雪彻底消融,文明博物馆前的向日葵种植区已翻耕出新土,散发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合作社的育苗棚里更是一片繁忙——“抗寒3号”稻种的秧苗已长至四寸高,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新研发的“高产甜玉米”种子刚完成催芽,白根裹着湿润的育苗土;竹制育苗盘整齐排列,每个盘上都贴着标签,标注着“非洲区红稻”“美洲区玉米”“东北区大豆”等字样,像一份份即将启程的希望。陈砚站在育苗台前,手里拿着“全球春耕计划”,指尖划过“10万株秧苗分发”“500套竹制农具配送”“20场育苗技术培训”等条目,每一项都透着新一年的蓬勃干劲。
“陈城主!非洲区的卡伦带着农户代表到了,还拉了满满一车红稻种子,说想跟咱们一起培育‘抗寒红稻2号’,让红稻能在更冷的地区种植!”林晚秋快步跑来,手里攥着一份种子清单,鬓角沾着细碎的稻壳,“他们还带了非洲区的传统育苗工具,想跟咱们的竹制育苗盘做对比,看看哪种更适合红稻生长。”
陈砚跟着林晚秋往门口走,远远就看到两辆印着“非洲区农业协作组”的货车停在路边。卡伦正站在车旁,跟几位皮肤黝黑的农户说着什么,看到陈砚,立刻笑着迎上来:“陈城主!这几位是咱们非洲区的育苗能手,种红稻十几年了,这次来就是想学习你们的抗寒育苗技术,回去后把红稻种到更多地方!”一位年长的农户握着陈砚的手,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谢谢苏城!去年的红稻让我们吃饱了饭,今年想种更多,让村里的人都过上好日子。”
陈砚拍了拍农户的手,热情地说:“欢迎大家!咱们的育苗棚已经准备好了,红稻种子今天就能播种,晚上还会给大家做技术培训,保证每个人都能学会抗寒育苗的方法。”他转头对工作人员说:“把非洲区的红稻种子分到最好的育苗区,用‘御寒4号’电池供电的恒温设备,再搭配咱们的竹制育苗盘,让秧苗长得壮实些。”
卡伦这时从车上搬下一个竹筐,里面装着非洲区的传统育苗篮,篮身用棕榈叶编织而成,透着原始的质朴:“陈城主,这是咱们的传统育苗工具,透气性好,但不耐用。这次想跟你们合作,用竹子改良它,既保留传统工艺,又能提高使用寿命。”陈砚拿起育苗篮,仔细看了看:“这个主意好!老周的竹艺工坊正好能做,咱们先做100个改良版育苗篮,在非洲区试种,效果好再批量生产。”
当天下午,“全球春耕启动仪式”在合作社的田野里举行。来自全球各区的代表、农户和技术员齐聚田埂,手里拿着铁锹和秧苗,脸上满是期待。卡伦和非洲农户一起,将红稻种子播进竹制育苗盘;美洲区的米勒博士正指导苏城农户,给甜玉米秧苗覆盖保温膜;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带着木作师傅,在田边搭建“春耕纪念木牌”,木牌上刻着“春暖播新种,协作向远方”的字样;东北区的李建国则扛着铁锹,帮着翻耕土地,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却笑得格外灿烂。
“陈城主,你看这‘抗寒3号’稻种的秧苗,根系比去年壮实一成,今年肯定能高产!”老周蹲在育苗棚里,手里捏着一株秧苗,兴奋地说。陈砚点点头,拿起一株秧苗仔细观察:“老周,你统计一下各地的秧苗需求,明天就安排发货,非洲区要多送2000株,他们今年扩大了种植面积;东北区的大豆秧苗要搭配竹制滴灌器一起送,让他们播种后就能用上。”
傍晚,陈砚带着卡伦和非洲农户代表来到食堂。餐桌上摆满了苏城的特色菜——清炒时蔬、豆腐丸子、番茄炒蛋,还有用去年的红稻煮的米饭。“大家尝尝这红稻饭,是你们去年种的红稻,今年咱们一起培育新的品种,让红稻的味道更好,产量更高。”陈砚给农户们盛上米饭,笑着说。一位农户尝了一口,眼睛一亮:“比我们去年种的红稻更软糯,太好吃了!今年一定要学会你们的育苗技术,把这么好的稻种带回家。”
晚饭后,陈砚在合作社的会议室里举办了育苗技术培训会。他拿着平板电脑,给大家展示“抗寒育苗法”的步骤:“第一步,种子要经过低温驯化,在5℃的环境下放置3天,提高抗寒能力;第二步,育苗土要混合腐熟的有机肥,保证肥力;第三步,用竹制育苗盘播种,透气性好,秧苗根系长得壮;第四步,用‘御寒4号’电池供电的恒温设备,保持棚内温度在15℃左右……”农户们认真地记着笔记,时不时举手提问,会议室里的气氛格外热烈。
卡伦看着认真学习的农户,心里满是感动:“陈城主,太感谢你们了!以前我们种红稻全靠天,现在有了技术,再也不怕倒春寒了。明年非洲区想建一个‘苏城-非洲育苗基地’,让你们的技术员长期驻场指导,您看行吗?”陈砚立刻点头:“当然行!我们会派3名资深技术员过去,再给你们送10块‘御寒4号’电池和500个竹制育苗盘,保证基地能顺利运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