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接过清单,在“蔬菜苗”那栏写了“增加五十箱耐寒番茄苗”,又递给管理员:“西北区冬天冷,耐寒番茄苗能提前结果,让育苗组多培育些。另外,把咱们的‘抗倒伏小麦种’再增加三百斤,东北区明年要扩大种植面积,肯定不够用。”
傍晚,陈砚回到家,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挂着刚洗好的床单,念念和小宇正坐在门槛上,手里抱着阿米娜寄来的向日葵玩偶。“爸爸!你看阿米娜姐姐送的玩偶,跟咱们院子里种的向日葵一模一样!”念念举起玩偶,脸上满是欢喜。
小宇也跟着点头,手里拿着一张画纸:“爸爸,我画了咱们明年的试验田,有玉米、大豆、小麦,还有非洲区的水稻,我想寄给汤姆叔叔和卡伦叔叔看。”
陈砚蹲下身,看着画纸上五颜六色的作物,忍不住笑了:“好啊,明天爸爸就帮你们寄出去。对了,食堂今晚煮了非洲区的新米,咱们一起去尝尝,看看跟咱们种的大米有什么不一样。”
一家人来到食堂,餐桌上已经摆好了米饭和几道菜,金黄的米饭冒着热气,散发出淡淡的米香。“陈城主,您尝尝这非洲区的新米,口感软糯,比咱们的大米还甜!”厨师递来一双筷子,笑着说。
陈砚夹起一口米饭,细细咀嚼,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果然比普通大米更软糯。“好吃!让食堂把这米的口感记录下来,明年咱们跟非洲区交流种植技术时,也学学他们的施肥方法。”他转头对身边的念念说,“快尝尝,这是卡伦叔叔他们种的大米,是不是很好吃?”
念念点点头,又夹了一口菜:“好吃!我要给阿米娜姐姐发消息,告诉她他们种的大米真好吃。”
晚饭后,陈砚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全球联络群里正热闹——汤姆发来了美洲区玉米储存的视频,玉米粒被装进真空袋,堆成了小山;李建国发来了东北区的雪景照片,麦田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像盖了一层棉被;玛丽发来了木作展的游客留言,满屏都是对苏城木作的称赞;卡伦发来了稻米加工厂的夜景照片,机器还在运转,灯光照亮了整个厂区。
他点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写明年的工作计划:协助欧洲区举办全球木作交易会、指导东北区扩大抗倒伏小麦种植面积、派技术员去非洲区教育苗技术、给西北区提供耐寒蔬菜苗……指尖在键盘上敲击,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计划都藏着对来年的期待。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远处的通讯塔闪烁着信号灯,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陈砚看着屏幕上的计划,忽然想起了三百多天前的那个冬天,自己在铁皮棚里冻得瑟瑟发抖,只能靠蜡烛取暖;而现在,苏城不仅有了温暖的住房,还能给全球各地的伙伴提供帮助,这一切都离不开大家的同心协作。
他关掉电脑,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育苗棚,棚里的灯光还亮着,工作人员还在忙着培育秧苗。风里带着寒意,却吹不散心里的暖意——明年春天,这些秧苗会被送到全球各地,在田野里生根发芽;明年秋天,又会迎来新的丰收,新的相聚。
第二天一早,陈砚就把明年的工作计划发给了全球联络群,很快就收到了各地的回复。李建国说,东北区已经准备好了麦田,就等苏城的小麦种;汤姆说,美洲区的农业大学已经腾出了教室,盼着苏城的技术员来讲课;卡伦说,非洲区的农户已经开始清理稻田,就等明年的秧苗;玛丽说,全球木作交易会的场地已经选好,就等苏城的匠人来参展。
看着群里的消息,陈砚忍不住笑了。他走到广场上,看着阳光下的向日葵秆,虽然已经枯萎,却透着顽强的生命力。他知道,这个冬天,他们会在育苗棚里培育希望;这个冬天,他们会在仓库里储备力量;等到明年春天,他们会带着新的种子、新的技术、新的希望,再次踏上协作的征程,让人类文明的火种,在全球各地继续燃烧。
中午,陈砚接到了戴维斯先生的视频电话,屏幕里的他正站在实验室里,手里拿着一块新型电池。“陈城主,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们研发的‘御寒电池’成功了,在零下二十度的低温下也能正常供电,明年春天就能批量生产,到时候先给苏城送一批,用于育苗棚和移动医疗车。”
“太好了!”陈砚激动地说,“有了这电池,东北区和西北区的春耕就更有保障了。我让合作社准备好仓库,随时等着接收电池。”
挂了电话,陈砚走到育苗棚,老周正带着工作人员给秧苗浇水,嫩绿的芽尖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鲜活。“老周,戴维斯先生的新型电池明年春天就能送来,到时候给每个育苗棚装一块,再也不用担心低温断电了。”
老周停下手里的活,脸上满是欢喜:“真的?那太好了!有了这电池,咱们的秧苗成活率肯定能再提高一成!”
陈砚点点头,目光掠过一排排育苗盘,仿佛看到了明年春天,这些秧苗在全球各地的田野里生长,看到了秋天丰收时,伙伴们开心的笑容。他知道,属于苏城的故事,属于人类文明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会带着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带着这份对未来的期待,在冬日里积蓄力量,等到明年春天,再次扬帆起航,朝着更好的明天,继续前进。
傍晚时分,陈砚去木工坊看望林爷爷。木工坊里暖意融融,林爷爷正坐在窗边,手里拿着一块桃木,刻刀在他手中灵活地转动,很快,一朵小小的玉米图案就在木头上显现。“爷爷,您在刻什么呢?”陈砚走过去,轻声问道。
林爷爷抬起头,眼里满是笑意:“这是给汤姆刻的木梳,上面刻着玉米和大豆,感谢他教咱们套种技术。明年春天去欧洲参加木作交易会,我还要给各地的伙伴们都刻一把,让他们知道,咱们苏城记着他们的好。”
陈砚看着木梳上精致的图案,心里满是感动:“爷爷,您真好。等明年春天,咱们一起去欧洲,看看全球的木作作品,也让他们看看咱们苏城的手艺。”
林爷爷点点头,又拿起刻刀:“好啊,我早就盼着这一天了。只要咱们大家同心协力,不管是种地还是做木作,都能做得越来越好,让人类文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窗外的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木工坊里的刨木声和笑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歌。陈砚看着林爷爷专注的样子,心里满是信心——明年春天,一定会更好;未来的日子,一定会更好。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