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十二月,寒风吹落了最后一片梧桐叶,文明博物馆前的向日葵秆已被收割整齐,捆成垛立在广场角落,像是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哨兵。陈砚站在合作社的办公室里,手里捧着一份全球农业年报,指尖划过一行行数据——非洲区稻米亩产突破八百斤,东北区小麦套种大豆增收两成,美洲区玉米出口量翻番,欧洲区低筋面粉订单超额完成……每一组数字都透着丰收的实感,也藏着一整年的协作心血。
“陈城主,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发来了视频请求,说有木作展的急事找您。”林晚秋敲了敲门,手里拿着平板电脑走进来,屏幕上正显示着“玛丽请求连线”的提示。
陈砚放下年报,接过平板点击接通。屏幕里的玛丽裹着厚厚的羊毛围巾,身后是德国“东方木作体验馆”的展厅,墙上挂满了苏城木作与德国木刻的联名作品。“陈城主,告诉您一个好消息!‘苏城木作展’开展半个月,参观人数突破了一万人次,好多游客都想买苏城的木梳,我们的库存都快空了!”玛丽的声音里满是兴奋,她转身对着镜头展示展厅,“您看,这是林爷爷和我们师傅合作的‘山海木盒’,昨天刚被一位收藏家买走,价格比预期高了三倍!”
陈砚看着屏幕里精致的木盒,盒面上苏城的稻田与德国的雪山交错相映,心里满是欣慰:“太好了!木梳库存的事我让木工坊加急赶制,下周就通过冷链物流发过去。对了,林爷爷最近在琢磨新作品,想把全球各地的标志性作物刻在木梳上,等做好了先给你们寄样品。”
“太期待了!”玛丽眼睛一亮,又凑近镜头补充道,“还有个事想跟您商量,明年春天我们想在欧洲区举办‘全球木作交易会’,邀请各地匠人来参展,您看苏城能派代表来吗?”
“当然能!”陈砚爽快答应,“我让木工坊的年轻师傅们提前准备作品,到时候让他们跟着林爷爷一起去,多跟各地匠人交流学习。”
挂了视频,林晚秋递来一份刚收到的快递单:“对了,非洲区的卡伦寄来了包裹,说是稻米加工厂的第一批成品米,还有阿米娜给念念和小宇的礼物。”
陈砚拆开包裹,两袋真空包装的大米映入眼帘,米袋上印着“非洲区·广寒1号”的字样,旁边还有一个布包,里面装着两个手工缝制的向日葵玩偶,针脚虽不精致,却透着满满的心意。“这大米看着就好,让食堂今晚煮米饭,大家都尝尝非洲区的新米。”他把向日葵玩偶递给林晚秋,“你把这两个玩偶送给念念和小宇,告诉他们是阿米娜姐姐寄来的。”
正说着,办公室的门被推开,老周扛着一捆稻草走进来,脸上沾着些许草屑:“陈城主,这是咱们新培育的‘御寒1号’稻草,韧性比普通稻草强三成,用来给秧苗保温再好不过。我刚在育苗棚试了试,零下五度的低温,棚里温度还能保持在十度以上。”
陈砚跟着老周来到育苗棚,棚内暖意融融,一排排育苗盘里,“广寒1号”的秧苗已冒出嫩绿的芽尖,稻草编织的保温层裹在育苗盘外侧,像给秧苗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稻草确实好用!”陈砚蹲下身,轻轻碰了碰秧苗叶片,“多准备些‘御寒1号’稻草,明年春天给东北区和西北区各寄一批,他们那边倒春寒严重,正好用得上。”
老周点点头,又从口袋里掏出一份育苗计划:“我还做了明年的育苗时间表,非洲区的秧苗要提前二十天培育,东北区的小麦种要先经过低温催芽,都标注清楚了,您看看有没有要调整的。”
陈砚接过计划,仔细看了一遍,在“非洲区育苗”那栏画了个圈:“非洲区的育苗技术员不够,咱们派两个经验丰富的过去,手把手教他们催芽和保温,别出岔子。”
下午,陈砚去医疗站查看药品储备。医疗站的货架上,抗疟药、退烧药、冻伤膏等药品分类摆放整齐,张医生正带着护士清点库存。“陈城主,这是最新的药品清单,欧洲区支援的血压计和听诊器已经分发到各个据点,西北区的冻伤膏还剩两箱,需要补充吗?”张医生递来清单,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药品的种类和数量。
陈砚看着清单,在“冻伤膏”那栏打了个勾:“再准备五箱冻伤膏,下个月给东北区和西北区各寄两箱,留一箱备用。对了,戴维斯先生的新型电池在医疗站用得怎么样?有没有出现故障?”
“好用得很!”张医生笑着说,“有了这电池,移动医疗车在零下十度的天气里也能正常供电,上个月去西北区义诊,全靠它才完成了三百多人的体检。戴维斯先生还发来了新的电池维护手册,我已经让护士们都学了。”
离开医疗站,陈砚去了合作社的仓库。仓库里堆满了各地寄来的物资——美洲区的玉米种、欧洲区的酵母、东北区的小米、非洲区的咖啡豆……工作人员正忙着分类登记,扫码声和搬运声此起彼伏。“陈城主,这是明年春耕的物资清单,各地需要的种子和工具都统计好了,就差西北区的蔬菜苗订单还没确认。”仓库管理员递来清单,指着“西北区”那栏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