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九月,风里裹着谷物的甜香,文明博物馆前的向日葵已褪去明黄,沉甸甸的花盘垂向地面,像缀满了金色的星星。陈砚站在合作社的晒谷场上,脚下是刚收割的小麦,颗粒饱满的麦粒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农户们正拿着木耙翻晒谷物,木耙划过谷堆的声音,混着远处稻田的收割机声,织成了秋日里最动听的乐章。
“陈城主!东北区的李建国大哥到了,还拉了满满一车新磨的小米,说要给丰收节添道菜!”林晚秋快步走来,手里挥着一张签到表,“还有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带着木作师傅和十几箱面包,刚把车停在广场;非洲区的卡伦和阿米娜也到了,阿米娜怀里还抱着个陶罐,说是非洲区的特色辣酱,要给大家尝尝。”
陈砚顺着林晚秋指的方向看去,晒谷场东侧已经围了不少人——李建国正指挥着工人卸小米,麻袋上印着“东北优质小米”的字样;玛丽团长正和林爷爷说着什么,手里拿着一把刻着樱花的木勺;阿米娜则蹲在向日葵旁,小心翼翼地把陶罐放在地上,转头看到陈砚,立刻笑着挥手。
“走,咱们过去迎迎!”陈砚拍了拍手上的麦糠,快步走过去。李建国看到他,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大步迎上来:“陈城主,好久不见!你看这小米,今年雨水足,颗粒比去年还饱满,熬粥绝对香!”他说着,抓起一把小米递过来,米粒圆润,带着淡淡的米香。
陈砚接过小米,放在掌心掂了掂:“好东西!正好食堂缺熬粥的食材,这小米来得太及时了。”他转头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把小米送到食堂,让厨师今天就熬小米粥,给大家尝尝鲜。”
玛丽团长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木盒:“陈城主,这是德国木作师傅给您的礼物,一把刻着麦田的木梳,他们说,看到苏城的麦田,就想起了家乡的田野。”她打开木盒,里面的木梳果然精致,梳背上的麦田图案栩栩如生,麦穗的纹路细腻得能看清麦芒。
“替我谢谢他们!”陈砚接过木梳,心里满是暖意,“木作展已经布置好了,就在文明博物馆一楼,一会儿带师傅们过去看看,咱们还准备了木料,想让大家现场创作。”
阿米娜这时也走了过来,怀里抱着陶罐,脸上带着腼腆的笑:“陈城主,这是我妈妈做的辣酱,用非洲区的红辣椒和番茄做的,拌米饭特别香,给您和念念、小宇尝尝。”她打开陶罐,一股浓郁的香味立刻散开,鲜红的辣酱里还能看到番茄的颗粒。
“太感谢了!”陈砚接过陶罐,“念念和小宇要是知道这是你送的,肯定特别开心,他们还画了向日葵的画,一会儿拿给你看。”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欢快的笑声,汤姆带着美洲区的技术员们走了过来,手里提着几个大大的玉米棒,玉米颗粒饱满,黄得发亮。“陈城主!看看我们的玉米!”汤姆举起玉米棒,兴奋地说,“今年套种的玉米和大豆都丰收了,这玉米比去年甜,大豆的出油率也高,我们带了种子,想跟苏城的伙伴们交换。”
陈砚接过玉米棒,掰下一粒放在嘴里,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好吃!比去年的更甜!种子交换的事没问题,我们准备了抗倒伏小麦种和‘广寒1号’稻种,一会儿让合作社的人跟你们对接。”
晒谷场上渐渐热闹起来,各地的伙伴们互相打着招呼,有的在交流种植技术,有的在展示带来的特产,还有的在帮忙翻晒谷物,欢声笑语在谷场上空回荡。陈砚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从春天的春耕协作,到夏天的田间互助,再到秋天的丰收相聚,这一路的协作与陪伴,让原本陌生的人们,变成了亲密的伙伴。
上午十点,“全球丰收节”开幕式正式开始。文明博物馆前的广场上,摆满了各地的农产品——苏城的小麦、东北区的小米、非洲区的稻米、美洲区的玉米、欧洲区的面包……五颜六色的农产品摆成了一个大大的“丰”字,格外醒目。
陈砚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人们,心里满是激动:“今天,我们聚在这里,庆祝丰收,也庆祝我们的协作与情谊。从春天的一粒种子,到秋天的万担粮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更离不开全球伙伴的支持。未来,我们还要一起努力,让更多的土地丰收,让更多的人吃上饱饭,让人类文明的火种,在协作中越烧越旺!”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李建国带头喊了一声:“好!咱们一起加油!”大家跟着附和,掌声和欢呼声交织在一起,震得广场上的向日葵花盘都轻轻晃动。
开幕式结束后,各地的伙伴们分散开来,有的去参观农产品展,有的去木作展现场,还有的去食堂帮忙准备午饭。陈砚带着玛丽团长和德国木作师傅们来到木作展现场,展厅里摆满了各地的木作作品——苏城的木梳、德国的木刻、非洲区的木雕……每一件作品都透着匠人的用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