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六月,蝉鸣撕开了盛夏的热浪,文明博物馆前的向日葵已长至半人高,硕大的花盘追着日光转动,将广场染成一片明黄。陈砚站在合作社的了望塔上,手里握着望远镜,目光掠过连片的试验田——美洲区的玉米秆挺拔如剑,叶片在风中翻涌成绿浪;东北区引种的抗倒伏小麦正抽穗扬花,细碎的麦芒沾着晨露,在阳光下闪着银光。
“陈城主,西北区的蔬菜大棚传来消息,第一批番茄和黄瓜已经成熟,戴维斯先生的光伏板供电稳定,棚内温度比露天低了五度,产量比预期高了三成!”林晚秋拿着平板电脑快步走上塔台,屏幕上是西北区农户采摘蔬菜的照片,红的番茄、绿的黄瓜堆成小山,农户们的笑容映在镜头里,格外鲜活。她指尖划过屏幕,又调出一份报表,“还有欧洲区的小麦粉订单,德国面包坊追加了五百吨,法国甜点店也发来新需求,想定制低筋小麦粉做马卡龙。”
陈砚放下望远镜,接过平板仔细翻看。报表里的数字一行行跳动,从西北区的蔬菜产量到欧洲区的面粉订单,每一组数据都藏着协作的成果。“让合作社的仓储组优先处理欧洲区的订单,低筋面粉的研磨参数让王师傅盯着,别出偏差。”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西北区的蔬菜先留一半给本地居民,剩下的通过冷链物流发往东北区和非洲区,东北区春播忙,非洲区雨季缺新鲜蔬菜,正好补上。”
林晚秋应声记录,转身去安排工作。陈砚重新举起望远镜,目光落在试验田西侧——那里是汤姆带领技术员搭建的玉米套种示范区,玉米和大豆相间种植,大豆的藤蔓顺着玉米秆攀爬,既节省了土地,又能给土壤固氮。远远望去,绿得层次分明,透着勃勃生机。
“陈城主!快来看!”塔台下传来汤姆的喊声,他举着一个泛黄的笔记本朝了望塔挥手,“我们在玉米地里发现了这个,像是以前农户留下的种植日记!”
陈砚快步走下塔台,汤姆已经翻开笔记本,纸页边缘有些破损,字迹却清晰可辨:“1998年夏,玉米遭了蚜虫,隔壁村的老张送来农药,才保住半亩地……2000年,跟县城合作社换了新种子,收成真比去年多了两袋……”字里行间满是对丰收的期盼,也藏着邻里间的互助温情。
“这不就是咱们现在做的事吗?”陈砚指尖拂过纸页,心里泛起暖意,“把这个笔记本送到文明博物馆展出吧,让大家知道,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协作’从来都是种地人最看重的事。”他转头对汤姆说,“玉米套种的技术数据整理好了吗?东北区的李建国昨天还打电话问,想在小麦收割后试种。”
汤姆立刻从背包里掏出一份文件夹:“都整理好了,里面标了不同土壤的种植密度和施肥周期,还有防病虫害的方法。我还拍了视频,李建国他们一看就懂。”他忽然想起什么,眼睛一亮,“对了!美洲区的农业大学想邀请苏城的技术员去讲课,主要讲抗倒伏小麦的培育技术,您看行吗?”
“当然行!”陈砚爽快答应,“让合作社的赵技术员带队,他经验丰富,还懂英语,跟那边沟通没问题。顺便让他带些小麦种子过去,让美洲区的学生也试试种植。”
两人正说着,一辆印着“全球医疗协作组”标志的救护车驶进合作社,车门打开,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抬着担架快步走来,担架上躺着一位面色苍白的老人。“陈城主,这是非洲区的农户,在移栽水稻时中暑了,还引发了旧疾,我们紧急送过来,想请苏城的医生帮忙诊治。”护送的护士急声说道。
陈砚立刻上前:“快送医疗站!让张医生亲自接诊,需要什么药品随时跟我提。”他看着救护车驶向医疗站,心里忽然想起卡伦——上次卡伦来苏城时提过,非洲区的医疗条件差,尤其是雨季,中暑、疟疾频发。“晚秋,你统计一下苏城医疗站的备用药品,挑些常用的抗疟药、退烧药,再准备些中暑药,明天跟蔬菜一起发往非洲区。”他对刚回来的林晚秋说,“再联系欧洲区的玛丽团长,问问他们能不能支援些医疗设备,比如听诊器、血压计,非洲区用得上。”
林晚秋刚记下,陈砚的手机就响了,是卡伦打来的视频电话。屏幕里的卡伦站在稻田边,身后是绿油油的秧苗,远处的稻米加工厂已经初具雏形,工人们正在安装机器。“陈城主!加工厂的主体结构已经好了,王师傅说再过半个月就能试生产!”卡伦的声音里满是兴奋,他拿着手机转了个圈,让陈砚看加工厂的全貌,“还有,您寄来的秧苗成活率特别高,现在稻田里一片绿,阿米娜说,这是她见过最漂亮的稻田!”
陈砚看着屏幕里的稻田,心里满是欣慰:“太好了,试生产时一定要让王师傅把好关,有问题随时跟我视频。对了,我们明天会寄些药品和新鲜蔬菜过去,你们注意查收。”
“太感谢了!”卡伦激动地说,“阿米娜还让我跟您说,她种的向日葵已经开花了,等花籽成熟,就寄给苏城的念念和小宇,让他们明年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