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三月,东风吹散了最后一丝寒意,文明博物馆前的向日葵幼苗已冒出嫩绿的芽尖,广场上“全球协作春耕行动”的横幅在阳光下舒展,来往的人们脸上都带着暖意。陈砚站在展台旁,手里捧着一袋美洲区寄来的玉米种子,指尖触到颗粒饱满的种子,仿佛能感受到破土而出的力量。
“陈城主,各地的春耕物资都齐了!”林晚秋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份清单,“非洲区要的稻种、东北区需的小麦种、西北区急缺的蔬菜苗,还有美洲区支援的玉米种,都已分类打包,明天就能通过协作物流发走。”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欧洲区的玛丽团长还寄来了一批园艺工具,说要给非洲区的农户用;德国面包坊也送了新研发的酵母,想让苏城试试用小麦粉做全麦馒头。”
陈砚接过清单,目光扫过一行行条目——从种子到工具,从技术到物资,每一项都藏着全球协作的温度。“把咱们培育的抗倒伏小麦种多装两百斤给东北区,他们那边春天风大,这种子能减少损失。”他转头对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说,“再给每个地区附一份种植手册,上面标清楚播种密度和施肥时间,别出岔子。”
工作人员应声忙碌起来,广场上的展台前渐渐围满了人,有来领取种子的农户,也有来咨询技术的周边据点代表。陈砚走到玉米种子展台前,拿起一粒种子递给身边的孩子:“这是美洲区的玉米种,春天种下去,秋天就能结出又大又甜的玉米棒了。”孩子接过种子,小心翼翼地攥在手里,眼里满是期待。
“陈城主!”远处传来老周的声音,他扛着一捆育苗盘快步走来,“这是咱们新培育的‘广寒1号’秧苗,根系比去年壮实多了,给非洲区和广州据点各留了一半,保证移栽成活率能到九成以上。”他放下育苗盘,掀开保温膜,里面的秧苗翠绿挺拔,叶片上还沾着晨露。
“做得好。”陈砚蹲下身,轻轻碰了碰秧苗的叶片,“让技术员跟车过去,到了当地先教农户怎么移栽,怎么浇水,确保秧苗能活下来。”
正说着,一辆印着“全球农业协作组”标志的货车朝广场驶来,车身上画着稻穗和玉米的图案,车门打开,非洲区的卡伦和美洲区的农业技术员汤姆跳下来,手里都提着帆布包。
“陈城主,好久不见!”卡伦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个装满稻穗的布袋,“这是非洲区去年收的‘广寒1号’稻种,留了最好的一批给苏城,您看看,比第一年的颗粒更饱满!这次来,除了取新种子,还想跟您商量建稻米加工厂的事,咱们想把大米卖到欧洲去。”
陈砚接过布袋,倒出几粒稻种,放在掌心看着:“不错,这稻种品质很好。加工厂的事没问题,我让合作社的王师傅跟你回去,他有十几年的加工经验,能帮你们把厂子建好。”
汤姆也走上前,手里拿着一份玉米种植方案:“这是我们美洲区的玉米套种技术,跟大豆一起种能提高土地肥力,还能增加产量。苏城的试验田准备好了吗?我们想明天就开始试种。”
“早就准备好了,就在合作社东边的田里,土壤和气候都适合。”陈砚笑着说,“等试种成功了,咱们就把技术推广到东北区和西北区,让更多地区能种上玉米。”
中午时分,陈砚接到了小李从西北区打来的电话,说他们已经收到了蔬菜苗和园艺工具,当地的农户正忙着移栽,还特意搭了温室大棚,保证蔬菜能安全过冬。“陈城主,西北区的风力发电站运行得特别好,现在不仅能满足居民用电,还能给温室大棚供电,戴维斯先生的新型电池太好用了!”
“太好了,你们辛苦了,有问题随时跟我联系。”陈砚挂了电话,心里满是欣慰——从能源到农业,从物资到技术,苏城与全球各地的协作早已形成一张紧密的网,支撑着人类文明在春天里蓬勃生长。
下午,陈砚带着卡伦和汤姆去合作社的试验田。田里的土壤已经翻耕好,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几个农户正忙着平整土地,准备播种。汤姆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放在手里揉搓:“这土壤肥力不错,适合种玉米,咱们按照方案,行距留六十厘米,株距留四十厘米,这样通风好,还能减少病虫害。”
卡伦也跟着蹲下来,看着试验田的规模,忍不住感叹:“苏城的农业技术真先进,有这么好的土地,这么专业的技术,难怪能种出这么好的粮食。等我们的稻米加工厂建好了,也要向苏城学习,提高加工技术,让非洲的大米能卖到全球。”
陈砚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心里很是认同。他想起末世时的荒芜与饥饿,再看看现在的沃土与希望,更加坚定了信念——只要大家同心协作,就能把贫瘠的土地变成丰收的田野,就能让饥饿的人们吃上饱饭。
傍晚时分,陈砚接到了玛丽团长的视频电话,屏幕里的她站在德国“东方木作体验馆”的院子里,身后的樱花正开得灿烂。“陈城主,‘东方木作春季展’已经布置好了,我们把苏城的木梳、木床和德国的木刻作品放在一起,还设置了亲子体验区,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小木勺,特别受欢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