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森从行李箱里拿出一份活动方案:“这是‘东方木作文化节’的流程表,我们安排了木作技艺展示、手工体验、匠人交流会等环节,还想邀请林爷爷做开幕式的嘉宾,现场演示木梳制作,您觉得怎么样?”
陈砚点点头,把方案递给身边的林晚秋:“没问题,我会跟林爷爷商量,让他做好准备。另外,咱们可以在文化节上设置‘全球木作匠人联盟’的签约环节,邀请更多地区的匠人加入,一起传承和创新木作技艺,你觉得如何?”
玛丽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我已经跟欧洲区的几个木工坊沟通过了,他们都愿意加入联盟,相信文化节上一定会有更多匠人响应。”
一行人走出车站,坐上汽车,朝着木工坊驶去。木工坊里,林爷爷正带着几个年轻木工打磨一把木椅,看到玛丽和汉森,连忙放下手里的活,热情地打招呼:“玛丽团长,汉森先生,欢迎你们!快坐,我刚煮了热茶。”
汉森走到工作台前,看着桌上的木椅半成品,忍不住赞叹:“这木椅的榫卯结构真精致,比我们德国的木工手艺还巧妙。林爷爷,您能教教我怎么打磨椅腿吗?我想在文化节上露一手。”
林爷爷笑着点头,拿起一把砂纸递给汉森:“打磨的时候要顺着木纹的方向,力道要均匀,这样才能让木头发亮。你试试,有不明白的地方随时问我。”
汉森接过砂纸,按照林爷爷的指导,慢慢打磨起来。虽然动作有些生疏,但椅腿的表面渐渐变得光滑,他脸上满是成就感:“太神奇了,原来手工打磨有这么多讲究!我一定要把这手艺带回德国,教给更多木工师傅。”
中午,陈砚请玛丽和汉森去家里吃饭。林慧已经准备好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有炖得软烂的排骨、炒得鲜香的青菜、热乎乎的小米粥,还有用新米煮的米饭。“玛丽阿姨,汉森叔叔,这是咱们今年新收的大米煮的饭,你们尝尝,特别香!”念念端着饭碗,递到他们面前,小脸上满是期待。
玛丽拿起勺子,舀了一口米饭,笑着说:“真好吃,比我在德国吃的米饭还软糯。苏城的粮食总是这么美味,难怪能受到这么多地区的欢迎。”
汉森也舀了一口米饭,点点头:“确实好吃,我们德国的餐厅已经跟面包坊合作,想用苏城的大米做寿司和饭团,卖到欧洲各地,您觉得怎么样?”
陈砚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咱们的大米品质好,做寿司和饭团肯定受欢迎。等文化节结束,就让合作社跟德国餐厅对接,签订长期供货协议。”
饭后,阳光渐渐暖和起来,陈砚带着玛丽和汉森去文明博物馆。展区里的“全球协作成果展”还在继续,游客们围着展台上的展品,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不时发出赞叹。在能源协作区,太阳能储能一体化设备的模型前围满了人,小李正拿着模型,给大家讲解设备的工作原理:“这是咱们苏城和美洲区联合研发的设备,能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就算是阴天,也能保证基本用电,特别适合偏远地区。”
在文化协作区,“东方木作体验馆”的照片挂在显眼的位置,旁边还摆放着游客们的留言本,上面写满了对东方木作的赞美。“这些留言,都是大家对东方文化的认可。”玛丽看着留言本,感慨道,“以前,我总觉得不同文化之间有隔阂,现在才发现,只要通过协作和交流,就能打破隔阂,让优秀的文化在全球传播。”
陈砚点点头:“是啊,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只有互相分享、互相学习,才能让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陪着玛丽和汉森考察了苏城的农业基地、能源工厂和面点作坊。在农业基地,他们看到农户们正在给冬小麦播种,播种机在田里匀速前进,种子均匀地撒在土里;在能源工厂,他们看到太阳能储能一体化设备的生产流水线,工人正有条不紊地组装设备;在面点作坊,他们看到师傅们正在用小麦粉做各种面点,馒头、包子、面包摆满了货架,香气弥漫在整个作坊里。
期间,戴维斯带着技术团队从非洲区回来,带来了好消息——第一批太阳能储能一体化设备已经成功安装在非洲的五个部落,当地的居民第一次用上了电灯,还能用电动水泵灌溉农田。“陈城主,非洲区的居民都特别高兴,说有了这些设备,生活方便多了。阿米娜还说,要邀请咱们去参加下个月的非洲丰收节,一起庆祝稻子丰收。”
“太好了,我们一定去!”陈砚笑着说,“等丰收节结束,咱们再跟非洲区签订新的合作协议,在更多部落安装储能设备,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转眼到了“东方木作文化节”的举办时间。陈砚带着林爷爷、老郑等一行人,与玛丽、汉森一起前往德国。飞机降落在德国机场时,秋阳正好,远处的教堂尖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汉森笑着说:“欢迎来到德国,我相信这次文化节一定会圆满成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