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十月,秋阳把稻田染成了金红色,收割机在田间穿梭的轰鸣声,混着农户们的笑声,成了秋日里最热闹的旋律。陈砚站在田埂上,手里捏着一把刚收割的“广寒1号”稻穗,谷粒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轻轻一捻,就能感受到饱满的分量。合作社的老周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好的产量报表,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陈城主,今年的收成再创新高!”老周把报表递到陈砚面前,指尖点着数据栏,“‘广寒1号’亩产足足有一千三百斤,比去年多了一百斤!冬小麦的储备也够了,除了供应苏城,给东北区、非洲区的种子和口粮都已打包好,明天就能发车。”
陈砚接过报表,目光扫过一行行数字——从最初试种时的忐忑,到如今的连年丰收,“广寒1号”早已从苏城的试验品种,变成了全球多个地区的“希望稻种”。“把新磨的大米留一部分,给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和德国的汉森先生寄些过去,让他们也尝尝咱们的新米。”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再给非洲区的阿米娜寄些稻壳,上次卡伦说他们想试试用稻壳做饲料,正好让他们拿去研究。”
老周连连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您看,这是非洲区发来的稻田照片,阿米娜说咱们的稻种在那边长得比本地稻种还好,已经开始筹备第二茬种植了。还有东北区的李建国,昨天发来消息说,他们用咱们的小麦粉做的馒头,在当地特别受欢迎,还想跟咱们合作建个面点加工厂呢。”
陈砚看着照片里非洲稻田的景象——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秆,几个非洲农户正弯腰收割,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太好了,面点加工厂的事让他们放心,等咱们忙完这阵,就派技术员过去指导。”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熟悉的汽车声。陈砚抬头,看见一辆印着“全球能源协作组”标志的越野车朝这边驶来,车身上还沾着些许尘土,车门打开,戴维斯裹着一件浅灰色外套跳下来,手里抱着一个银色的金属箱,脸上带着熟悉的爽朗笑容。
“陈城主,好久不见!”戴维斯快步走近,哈出的白汽在微凉的空气里散开,“这次来,我带了太阳能储能一体化设备的样品——你看,这设备把光伏板和储能电池整合到一起,安装更方便,储能效率还比之前提高了两成,特别适合非洲区和东北区的偏远地区!”
陈砚接过金属箱,打开一看,里面的设备比他想象中更轻便,外壳上印着“苏城-美洲协作3.0”的字样。“这设备太及时了,非洲区的很多部落还在用传统的煤油灯,有了它,就能解决基本用电问题。”他转头对老周说,“你安排一下,明天让技术部的小李跟戴维斯一起去仓库,清点第一批设备,优先发往非洲区。”
老周应声离开,戴维斯跟着陈砚走到田埂边,看着远处的收割机,忍不住感叹:“苏城的农业发展太快了,上次来还是绿油油的秧苗,现在已经是满地金黄了。我们美洲区的玉米也丰收了,等过段时间,我给您寄些玉米种子,咱们试试在苏城种,说不定能多一种粮食作物。”
陈砚眼睛一亮:“好啊,咱们可以在合作社划一块试验田,明年春天就试种。全球协作就是这样,你给我稻种,我给你玉米种,大家一起丰富粮食品种,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气候问题。”
傍晚时分,陈砚接到了林晚秋的电话,说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和汉森先生已经抵达苏城,还带来了“东方木作体验馆”的竣工照片,想跟他商量下个月在德国举办的“东方木作文化节”细节。“对了,陈城主,汉森先生还带了德国面包坊的最新产品——用咱们的小麦粉做的全麦面包,说要请您和林爷爷尝尝。”
“太好了,我明天去车站接他们。”陈砚挂了电话,心里满是期待——东方木作文化节不仅是展示手艺的舞台,更是苏城与欧洲区深化文化协作的契机,说不定能吸引更多地区加入木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第二天一早,陈砚冒着微凉的秋风去车站接玛丽和汉森。候车厅里,玛丽穿着米色的针织开衫,汉森则裹着深色的羊毛外套,两人手里都提着行李箱,看到陈砚,连忙迎上来。
“陈城主,苏城的秋天真美!”玛丽笑着递给他一个精致的木盒,“这是德国面包坊用苏城小麦粉做的全麦面包,里面加了坚果和葡萄干,您尝尝,味道特别好。还有这个,是‘东方木作体验馆’的竣工相册,您看看,里面的布置都是按照林爷爷的建议来的,特别有东方韵味。”
陈砚接过木盒,打开一看,里面的全麦面包散发着淡淡的麦香,旁边的相册里,体验馆的照片一页页翻过——木质的展架上摆着木梳、木床样品,体验区里放着打磨工具,墙上还挂着林爷爷的木工手记复印件,角落里甚至摆了一盆从苏城带去的向日葵,正开得灿烂。“太用心了,这样的体验馆,肯定能吸引很多人来感受东方木作的魅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