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我明天去车站接她。”陈砚挂了电话,心里满是期待——小麦粉的长期合作,不仅能带动苏城的农业发展,还能促进全球食品产业的协作,真是一举两得。
第二天一早,陈砚去车站接玛丽团长。刚到候车厅,就看到一个穿着米色风衣的女人站在人群中,手里提着一个棕色的皮箱,正是玛丽。她看到陈砚,笑着走过来,递给他一本精致的画册:“陈城主,这是‘东方木作巡回展’的总结画册,里面有各地巡回展的照片,还有观众的反馈,您看看,大家都特别喜欢东方木作。”
陈砚接过画册,翻开一看,里面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地区的巡回展照片——展台上的木梳、木床样品前挤满了观众,木工师傅们现场演示木作技艺,还有不少孩子在体验区做小木梳,脸上满是专注。“太好了,这些照片拍得真不错。明年的巡回展,咱们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玛丽点点头,从皮箱里拿出一份合作协议:“这是德国面包坊跟苏城合作社的小麦粉采购协议,他们想每月采购五百吨小麦粉,用来制作面包,卖到欧洲各地。我已经跟老周沟通过了,他说合作社的产能足够,没问题。”
陈砚接过协议,仔细看了看,签下自己的名字:“太好了,这对咱们双方都有利。等小麦收割完,就按照协议开始供货,保证小麦粉的品质。”
两人一边走,一边商量着明年的计划——玛丽说,欧洲区想邀请苏城的木工师傅和农业技术员去欧洲交流,还想在欧洲建一个“东方木作体验馆”,让更多人了解东方木作技艺;陈砚则提议,明年春天在苏城举办“全球农业技术交流会”,邀请各地的农业代表来苏城,分享种植经验,推广新技术。
回到苏城后,陈砚带着玛丽去了合作社的小麦仓库。仓库里堆满了袋装的小麦,老周正指挥工人给小麦过秤。“玛丽团长,您看,这些都是咱们今年新收的小麦,品质特别好,磨出来的面粉又白又细,做面包肯定好吃。”老周笑着说。
玛丽走到仓库里,拿起一袋小麦,打开袋子,抓了一把小麦放在手里:“不错,这小麦颗粒饱满,品质比欧洲的还好。我相信,用苏城的小麦粉做出来的面包,一定会受到欧洲人的喜欢。”
中午,陈砚请玛丽去家里吃饭。林慧已经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有炖得软烂的鸡肉、炒得鲜香的青菜、热乎乎的米饭,还有用小麦粉做的馒头和面包。“玛丽阿姨,这是用咱们苏城的小麦粉做的面包,您尝尝,比德国的面包还香!”念念端着盘子,递到玛丽面前,小脸上满是期待。
玛丽拿起一块面包,咬了一口,笑着说:“真好吃,比我在德国吃的面包还松软。苏城的小麦粉真是好,以后一定要长期合作。”
林爷爷坐在一旁,看着玛丽,笑着说:“明年春天,我想跟木工师傅一起去欧洲,看看‘东方木作体验馆’,再教欧洲的木工师傅做木梳、做木床,让他们也感受一下东方木作的魅力。”
玛丽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代表欧洲区的居民欢迎您!我们还会在体验馆里设一个‘林爷爷木作专区’,展示您的作品和木工手记,让更多人了解您的手艺。”
饭后,陈砚带着玛丽去了文明博物馆。展区里的“全球协作成果展”还在继续,游客们围着展台上的展品,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不时发出赞叹。在“东方木作”专区,德国巡回展的照片挂在显眼的位置,旁边还摆放着游客们的留言本,上面写满了对东方木作的赞美。
“这些留言,都是大家对东方木作的认可。”玛丽看着留言本,感慨道,“以前,我总觉得东方文化离欧洲很远,现在才发现,只要通过协作和交流,不同的文化就能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陈砚点点头:“是啊,文化没有国界,只要大家愿意分享,愿意学习,就能让更多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绽放出更美的光彩。”
接下来的几天,陈砚陪着玛丽考察了苏城的农业基地、木工坊和能源工厂。在木工坊,玛丽看到老郑带着年轻木工做木床,还现场学习了木梳的打磨技艺;在能源工厂,她看到新型储能电池的生产流水线,还参观了西北区风力发电站的远程监控系统,对苏城的技术实力赞不绝口。
期间,戴维斯带着技术团队从美洲区回来,带来了好消息——新型储能电池的批量生产已经启动,第一批电池下周就能出厂,将运往西北区、非洲区和欧洲区。“陈城主,咱们的新型电池太受欢迎了,有二十多个地区的代表都跟咱们签订了订单,以后咱们的生产规模还要扩大。”戴维斯兴奋地说,“我跟团队商量好了,下一步要研发太阳能储能一体化设备,让发电和储能更高效。”
陈砚笑着说:“太好了,咱们继续合作,争取让全球更多地区用上高效、稳定的清洁能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