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七月,蝉鸣裹着热浪漫过街巷,却挡不住农田里的生机——“广寒1号”的稻穗已抽齐,翠绿的稻秆托着金黄的穗子,风一吹,就掀起层层金浪,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稻香。陈砚站在田埂上,手里拿着一把稻穗,指尖轻轻捻过饱满的谷粒,心里满是欢喜。合作社的老周蹲在旁边,正用镰刀割下一束稻穗,放在竹篮里,准备带回合作社做米样。
“陈城主,您看这稻穗,比去年的还沉!”老周直起身,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昨天技术员测了千粒重,比去年高了两克,估摸着亩产还能再涨一成。咱们这‘广寒1号’,真是越种越好了!”
陈砚点点头,把稻穗递给老周:“留些米样送实验室检测,确保品质没问题。另外,给非洲区和东北区各寄些新米,让他们尝尝咱们的收成,也让他们放心种咱们的稻种。”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再准备些稻壳,送到木工坊去,老郑说稻壳能做木工胶水的原料,既环保又好用。”
老周笑着应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近期的工作安排:“我早就准备好了,米样明天一早就送实验室,稻壳也联系好木工坊了。对了,昨天欧洲区的汉森先生发来消息,说德国的‘东方木作巡回展’特别成功,还拍了视频给我看呢,好多人都在买咱们的木梳!”
陈砚接过老周的手机,屏幕上是汉森发来的视频——德国展览馆里,“东方木作”专区前挤满了人,游客们围着展台上的木梳、木床样品,不时拿起木梳翻看,汉森则在一旁热情地讲解木作工艺。“太好了,等巡回展结束,让老郑带几个木工师傅去德国,跟他们交流交流,再学些新技艺。”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汽车引擎声。陈砚抬头望去,一辆印着“全球农业协作组”标志的越野车朝田埂驶来,车身上还沾着些泥土,显然是从外地赶来的。车门打开,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男人跳下来,手里提着一个帆布包,正是非洲区的农业技术员卡伦。
“陈城主,老周,好久不见!”卡伦快步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满稻穗的布袋,“这是咱们非洲区刚抽穗的‘广寒1号’,用的是苏城的种子,您看看,长势多好!这次来,除了给您送稻穗,还想跟您商量一下,能不能派个技术员去非洲区,指导我们收割水稻。”
陈砚接过布袋,倒出几粒稻穗,放在掌心看着:“不错,这稻穗长得很好。技术员的事没问题,我让合作社的小王跟你回去,他收割‘广寒1号’经验丰富,还能顺便教你们稻壳再利用的技术。”
卡伦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代表非洲区的居民谢谢您!我们还建了一个小型稻米加工厂,就等着小王去指导,以后咱们非洲区也能自己加工大米了。”
陈砚看着卡伦兴奋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从稻种到技术,从种植到加工,苏城与非洲区的农业协作越来越完善,而这,正是全球农业互助的意义所在。
中午时分,陈砚接到了技术部小李的电话,说美洲区的戴维斯带着新型储能电池的样品来了,正在技术部等着他。“陈城主,戴维斯先生说,新型电池的储能效率比之前提高了两成,还能兼容风力发电站,想跟咱们商量批量生产的事。”
“太好了,我马上过去。”陈砚挂了电话,跟卡伦、老周嘱咐了几句,便匆匆赶往技术部。刚到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热烈的讨论声——戴维斯正拿着一张图纸,跟技术部的人讲解新型储能电池的改进细节,他的工装袖口沾着墨水,脸上却满是兴奋。
“陈城主,你来得正好!”戴维斯看到陈砚,连忙招手,“咱们的新型储能电池不仅储能效率高,还能快速充电,就算是风力发电站不稳定的电流,也能正常储存。现在西北区的风力发电站已经装了几台测试,效果特别好!”
陈砚走过去,看着桌上的新型电池——比之前的更轻薄,外壳是银灰色的,上面印着“苏城-美洲协作2.0版”的字样。“太好了!我已经跟几个地区的代表沟通过了,他们都想要新型电池,咱们尽快制定生产计划,争取下个月就开始批量生产。”他转头对小李说,“把生产所需的材料清单再核对一遍,确保供应链没问题,别耽误了生产。”
小李点点头,手里拿着手册,跟美洲区的技术人员一起核对起来。陈砚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心里很是感慨——从最初的技术交流,到现在的联合研发,苏城与美洲区的能源协作越来越深入,而这,正是全球能源互助的核心所在。
傍晚时分,陈砚接到了林晚秋的电话,说欧洲区的玛丽团长已经抵达苏城,还带来了“东方木作巡回展”的总结报告,想跟他商量明年巡回展的计划。“对了,陈城主,玛丽团长还带了一个好消息,说德国的面包坊想跟咱们合作社合作,长期采购苏城的小麦粉,已经拟定好合作协议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三百二十七天的电波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