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霞的目光死死钉在探子脸上。
“继续说说!把你知道都说出来!”
“还有许昌,南阳,周边新增的兵马,河南官员活动异常频繁,到底是怎么回事?”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严厉。
那探子,最终心一横,如同竹筒倒豆子,把事情都说了:
“小的都说,请将军饶命!”
“只要你说实话,可以算将功补过!”
“据小人所猜。很可能皇上…皇上御驾来了…”
赵天霞眉头一拧:
“皇上?哪个皇上?说清楚!”
“是、是大清的皇上!不对,是鞑子的皇帝,顺治!他要御驾亲征来了!”
“先锋已至磁州,不日就要抵达许昌大营了!”
探子几乎是嚎叫着说出了这个秘密。
地牢内瞬间死寂。
赵天霞猛地站起身,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
“顺治…御驾亲征?”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她感到心惊。
“这怎么可能?鞑子的虏酋,怎么会…亲征?”
“这些都是小人猜测的,但是八九不离十!”
赵天霞顿时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顺治要亲征了?!
——关于顺治亲征这事情真相如何?还要回到一个多月前开始说起。
-
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九月初,北京紫禁城
金銮殿内。
顺治端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
紫禁城的之中,福临已经在他那庞大而复杂的帝国龙椅上坐了整整十八年。
这十八年,并非一帆风顺。
顺治元年(1644年),他年仅六岁,在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的扶持下入主北京。
最初的岁月,帝国的实权掌握在这专横的摄政王手中。
多尔衮推行了一系列以满洲利益为核心的政策:
“剃发易服” 以其文化上的极端强制性,在江南等地激起了最激烈的反抗,血流成河。
虽在表面上确立了满洲的统治符号,却在汉人心中埋下了深刻的仇恨种子;
“圈地令” 将大量京畿地区汉民土地划归入关的满洲贵族和八旗官兵。
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流民失所,怨声载道;
“投充”与“逃人法” 更是满汉矛盾的焦点,允许汉人投充为满洲贵族奴仆。
而针对逃亡奴仆的法律极其严酷,株连甚广,使得民族压迫以最直接的形式体现出来。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猝死,福临得以提前亲政。
然而,他面对的并非一个团结一致的统治核心。
满洲内部,议政王大臣会议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权力,制约着皇权。
这些满洲勋贵,大多是在马上得天下的功臣,他们信奉武力。
对汉文化抱有疑虑甚至蔑视,在政策上倾向于维护满洲特权。
顺治帝亲政后,有意识地扶植汉官势力,提高内阁地位。
试图以传统的汉族官僚制度来平衡满洲贵族的权力。
他重用如洪承畴、范文程、宁完我等一批汉臣。
希望通过他们来更好地治理这个以汉人为主体的国家。
然而,这种努力步履维艰。
满汉畛域分明是顺治朝无法逾越的鸿沟。
中枢机构中,满官地位始终高于同僚汉官;
地方上,督抚大多由满人或汉军旗人担任,绿营兵虽为作战主力。
却始终受到八旗的监视和制约。
正如朝堂上,满臣鳌拜等人可以高声主战,视汉人军队如无物。
而汉臣则往往需要小心翼翼,既要为朝廷出谋划策。
又要避免触怒满洲权贵,其处境可谓如履薄冰。
顺治帝本人虽倾慕汉文化,努力学习儒家经典。
但在根本利益上,他仍然是满洲利益的最高代表。
其一切政策的核心,仍是确保“满洲根本”。
这种深刻的满汉矛盾,如同帝国肌体上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持续消耗着清王朝的统治力量。
放眼帝国疆域,顺治朝面临的挑战同样是全方位的:
西北与陕甘地区,这里是清军入关后与农民军残余势力搏杀最惨烈的战场之一。
大顺军余部在李过、高一功等率领下退入夔东,与明军联合。
成为清廷在西南方向的心腹大患。
而更西边的甘陕地区,形势同样复杂。
清军在此驻扎重兵,一方面镇压零星的反清起义。
另一方面则要警惕来自青藏高原和漠西蒙古的潜在威胁。
该地区民风彪悍,因长期战乱而民生凋敝,是兵源和粮饷的重要征集地。
也是社会动荡的温床。
李国英能长期经营川陕,正说明了此区域战略地位之关键。
东北龙兴之地, 作为清朝的“根本之地”,东北在顺治朝经历了巨大变化。
八旗主力尽数入关,使得这片发祥地反而显得空虚。
清廷实行严格的“柳条边”政策,禁止汉民随意进入东北垦殖。
意在保持满洲骑射风俗和战略后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铁血山河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明末:铁血山河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