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见·与狼共舞——魔鬼团
一>、见·从“白团”秘辛到高邮战役的历史对照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后,中国战后秩序的构建呈现出“独裁与正义”的尖锐对立:国民党为维护独裁统治,竟暗中勾结侵华日军战犯冈村宁次,组建“白团”助其打内战;而共产党领导的华中野战军,则在高邮战役中以“政治攻势+军事打击”的正义方式,终结日军最后顽抗,扞卫民族尊严。这两组看似无关的历史事件,深刻揭示了战后中国“两种道路”的博弈,也成为国民党政权失去民心、共产党赢得历史选择的关键注脚。
二>、见·独裁的暗线:国民党“弃蒋”压力下的“引狼入室”
——“白团”的组建与冈村宁次的庇护
当国民党军在大陆战场节节败退、美国明确“弃蒋”政策时,蒋介石为挽救独裁统治,竟突破“战后正义”底线,向曾主导对华侵略的日军战犯冈村宁次寻求军事协助。这一行为,彻底暴露了国民党“为夺权不惜勾结侵略者”的本质,也成为其背离民族利益的标志性事件。
1、冈村宁次的“特殊待遇”:从战犯到“军事顾问”的扭曲转变。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冈村宁次在南京签署投降书,本应作为甲级战犯接受正义审判(其主导的“三光政策”、“细菌战”造成中国数千万军民伤亡)。
但在蒋介石的刻意庇护下,他不仅未被追责,反而被国民党当局“留用”: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国民党通过“伪造证据”、“弱化罪责”等手段,将冈村宁次的“侵略指挥责任”淡化为“战场指挥行为”,最终以“罪证不足”为由将其无罪释放。
更讽刺的是,蒋介石私下与冈村宁次达成秘密协议:由冈村宁次牵头,组织有丰富侵华作战经验的日军军官,以“民间顾问”名义为国民党军提供军事指导。为掩人耳目,这些日军军官全部使用中国化名(如冈村宁次化名“冈田宁次”),作战参谋团被命名为“白团”,表面宣称“协助国民党训练军队”,实则直接参与内战部署——他们将侵华期间“围剿八路军、新四军”的战术(如“铁壁合围”“梳篦式扫荡”)照搬至内战战场,试图帮助国民党消灭人民武装。
2、“白团”的组建:侵略余孽的“死灰复燃”在冈村宁次的运作下,“白团”迅速成型:核心成员多为曾参与南京大屠杀、徐州会战、华中“扫荡”的日军军官,如曾任日军华中派遣军作战参谋的佐藤正夫(化名“沈正南”)、参与过苏北“三光政策”的小林浅三郎(化名“林义夫”)等,总计约八十人。
他们秘密进驻国民党军台湾凤山军官学校,编写《剿共作战手册》,甚至直接深入内战前线,为国民党军制定“针对共产党根据地的围剿计划”。“白团”的存在,是对“战后秩序”的公然践踏:这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战犯,本应在东京审判或南京审判中伏法,却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的“军事高参”;国民党为维护独裁,竟将民族仇恨抛诸脑后,与侵略者达成“利益同盟”——这种“引狼入室”的行为,不仅遭到国内舆论的强烈谴责,更让百姓看清:国民党的“抗战胜利”只是夺权工具,民族正义在其独裁野心面前一文不值。
十三、见·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必须做出艰难选择。八月十四日,当时的国民政府同苏联签订了一个《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给中国共产党争夺东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针对蒋介石这一企图,中共中央军委决定集中主力,巩固华北、华东解放区,掩护全军,调整部署,特别是在东北的战略展开,加强中国共产党在和谈中的地位,争取实现和平。在苏联的积极鼓励下,中共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
抗日战争胜利后,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和平安定,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伤,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繁荣、独立的新中国。但是长期坚持反共政策的蒋介石政府却依仗美国的支持,加紧大规模内战的准备,企图消灭中共为代表的人民武装力量,继续实行独裁统治。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被迫准备应付新的内战。因此,战后中国与日本的民族矛盾刚刚解决,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面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企图用谈判迫使共产党拱手交出军队和解放区,一面在美军的帮助下,调动大批军队向华北、华中各地进逼。在中原,刘峙指挥二十多个师沿平汉线推进进攻鄂豫两省的解放区。在津浦线,桂系李品仙部进攻苏皖,陈大庆部进攻山东。在江南,顾祝同第三十二集团军及三个军占领宣城、广德、临安、余杭、杭州、浙赣铁路沿线,以及宁波、定海等地。至十月中旬,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达八十万以上,侵占解放区人民从日伪手中解放的城市三十一座。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面对蒋介石的大举进攻,中国共产党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但相对弱小的人民武装一时还无法从根本上战胜敌人,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作了重大改变,提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方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蚀第一部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蚀第一部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