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顶的天幕,自土木堡之变的内容播放完毕后,便再次陷入了漫长的黑暗,如同一块巨大的玄铁,悬在众人头顶,黑得彻底,黑得无声无息。
从秋末到冬末,整整三个月,天幕没有再亮起过。起初,朱棣每日处理完政务,都会下意识地抬头望向殿顶,期盼着那熟悉的白光能够再次出现。可日复一日,天幕始终漆黑如墨,没有任何变化。久而久之,朝野上下对天幕的议论渐渐淡了下去,只是偶尔会有官员在奏折中隐晦提及,猜测天幕的沉寂是吉是凶。朱棣心中也渐渐沉了下去,他不再每日翘首以盼,只是那份因天幕而生的警惕与紧迫感,却从未消减分毫。
这三个月里,朱棣本以为能借着新政的势头,让永乐朝的根基再稳固几分,却没料到,新的麻烦接踵而至,让他再次陷入了焦头烂额的境地。
乾清宫的御案上,堆积着厚厚的奏折,大多是弹劾开放海贸的谏言。自从朱棣下旨开放广州、泉州等七处口岸,重设市舶司以来,沿海地区的商贸活动便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可这股热潮,却让朝中的保守派大臣们坐立不安。
“陛下,开放海贸,实乃舍本逐末之举!”户部侍郎周衡手持奏折,跪在奉天殿的金砖上,语气沉痛,“自太祖皇帝以来,我大明便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方能五谷丰登,百姓安居。如今沿海百姓见出海经商有利可图,纷纷弃农从商,家中的田地荒芜不种,转而涌入作坊,或是借贷出海。长此以往,农田荒废,粮食减产,一旦遭遇灾荒,天下必将大乱,此乃取乱之道啊!”
周衡的话音刚落,立刻有数十名官员纷纷附和,跪在殿中,齐声恳请朱棣收回成命,关闭海贸口岸,恢复祖制。
“陛下,周侍郎所言极是!”礼部尚书吕震上前一步,躬身说道,“百姓弃农从商,已是乱象初显。更有甚者,为了筹措出海本钱,不惜向钱庄高利借贷,赌上全家性命。如此投机之风盛行,人心浮躁,不利于朝廷教化,还请陛下三思!”
朱棣坐在御座上,听着下方一片反对之声,脸色愈发平静。他早就料到开放海贸会引发保守派的抵制,只是没想到反对的声音会如此密集。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众卿所言,皆是担忧农本动摇。可朕想问一句,父皇设立路引制,是为了防止百姓流窜,维护乱世之后的稳定。如今大明一统多年,四海升平,路引制早已不符合时宜。朕放开百姓流动,允许他们弃农从商,这几个月来,大明乱了吗?”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官员们面面相觑,无人敢应声。朱棣推行新政以来,雷霆手段肃清吏治,清查田亩充实国库,开放海贸活跃经济,这几个月里,应天、北平周边政令畅通,百姓安居乐业,确实没有出现任何动乱。
就在这时,一身僧袍的姚广孝缓步走出队列。他须发皆白,面色沉静,手中握着一串佛珠,躬身说道:“陛下所言极是。非但未乱,反而赋税充盈,民生向好。”
他顿了顿,声音清晰地传遍大殿:“据户部最新奏报,仅今年十月以来,各地秋收的粮食便已收上来三千万石,远超往年同期。沿海诸省因海贸获利,百姓赋税缴纳及时,甚至有不少商户主动捐献粮草,支援边镇;北方诸省因摊丁入亩推行顺利,土地兼并之风得到遏制,自耕农数量增加,粮食产量亦稳步提升。如今沿海与北方百姓,皆称颂永乐治世,街头巷尾,鲜有怨声。”
姚广孝的话,如同一块巨石,压下了所有反对的声音。他虽不掌实权,却因辅佐朱棣靖难有功,威望极高,他的话,远比其他官员更有分量。官员们听着三千万石粮食这个惊人的数字,脸上的质疑渐渐变成了震惊,再也无人敢轻易开口反对。
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看向姚广孝的目光中带着一丝赞许:“姚卿所言,正是朕想要的结果。农为本,商为末,此乃古训,朕自然知晓。但商亦可辅农,海贸带来的赋税,可用于兴修水利,开垦荒地,补贴农桑,这难道不是在巩固农本吗?众卿日后应多关注民生实效,而非死守祖制不放。”
一番话说得群臣哑口无言,纷纷躬身退下,奉天殿内的这场风波,暂时得以平息。朱棣看着官员们退去的背影,心中却并未完全放松。他知道,保守派的反对只是暂时蛰伏,海贸推行过快,必然会埋下隐患,只是他没想到,这隐患爆发得如此之快,如此猛烈。
仅仅半个月后,一份份来自沿海各省的急报,便如雪片般涌入了紫禁城,彻底打破了永乐朝表面的平静。
急报中所描述的景象,让朱棣的心头瞬间沉到了谷底。
原来,随着海贸的兴起,大明国内的货币体系出现了严重的混乱。此时的大明,实行的是铜钱、宝钞、金银混用的货币制度。其中宝钞占了流通货币的一半,铜钱与金银共占一半,而黄金的占比极低,仅为流通货币总量的十分之一。这种多元货币体系本就脆弱,海贸的爆发式增长,更是直接将其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天幕:永乐大帝》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天悦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天悦小说网!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