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后,大明的路该怎么走?”朱棣在心中默默思索,脑海中开始浮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第一条路,便是死战不退,坚守顺天府。
作为大明的都城,顺天府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北方的军事重镇,一旦顺天府失守,瓦剌军便能长驱直入,整个北方将无险可守,大明的江山社稷也将岌岌可危。可坚守顺天府,谈何容易?
朱棣清楚地知道,大明的军事力量在土木堡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京军三大营的主力框架被打散,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边军的精锐也在此次出征中损失惨重,如今的顺天府,剩下的兵力不过是些老弱残兵,加起来不足十万之众,而且大多缺乏系统的训练和实战经验。这样的军队,想要抵御刚刚打赢大胜仗、士气正盛的瓦剌精锐骑兵,无疑是难如登天。
更重要的是,武将阶层几乎断代。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身经百战的老将尽数战死,剩下的武将要么资历尚浅,要么能力平庸,根本无法挑起统帅大军、抵御外敌的重担。没有得力的将领,再多人的军队也只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唯一的办法,便是以顺天府为诱饵,集中城中仅有的兵力,加固城防,固守待援,诱使也先率领瓦剌军前来攻城。同时,火速调集全国各地的军队,包括正在麓川平叛的主力部队,以及南方各省的备操军、防倭军、运粮军,让这些军队火速向顺天府集结,待瓦剌军久攻不下、师老兵疲之时,再内外夹击,里应外合,一举击溃瓦剌军,这便是所谓的“中心开花”之计。
可这个办法,实在是太过冒险了。
朱棣不由得想起了天幕之前播放的内容,当年他发动靖难之役,率军南下,朱高炽奉命固守北平。彼时的北平,虽然兵力同样不足,却有镇远侯顾成这样的猛将协助,顾成深谙守城之道,指挥若定;还有徐妙云在城中协助朱高炽统御全局,安抚百姓,调配物资,稳定军心,北平城才能在他的猛攻之下固若金汤,为他后来的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可正统十四年的顺天府,有什么呢?
朱棣在心中暗自思忖。主持大局的是孙太后,一个深居后宫的妇人,虽然贵为太后,却缺乏治国理政、统御百官的经验和魄力,面对朝堂上那些各怀鬼胎、人心惶惶的官员,她怕是根本调不动,也难以服众。武将方面,能征善战的老将已经损失殆尽,剩下的都是些平庸之辈,想要指望他们守住顺天府,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且,大明的主力部队此刻还在遥远的麓川平叛,路途遥远,即便接到调令,日夜兼程赶来,也需要耗费数月的时间。在这数月之内,顺天府能否抵挡住瓦剌军的猛攻?朱棣对此深表怀疑。城中的残兵败将,缺乏统一的指挥,缺乏充足的粮草和武器装备,缺乏高昂的士气,面对瓦剌军的铁蹄,恐怕连几天都守不住。一旦顺天府失守,那么调集再多的援军也无济于事,大明的灭亡,或许就在眼前。
想到这里,朱棣的眉头紧紧皱起,心中充满了担忧与不安。这条死战不退的道路,无疑是一条九死一生的险路。
就在朱棣为第一条路的凶险而焦虑不已时,第二条路悄然浮现在他的脑海中——南迁。
太祖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来他靖难成功,登基为帝,为了抵御北方边患,巩固统治,便将都城迁往了北平,改名为顺天府,同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设立了南北两京制。当时,朱棣还曾对这一决策有些不解,认为保留南京的都城地位有些多余,可如今看来,他不得不佩服未来那个自己的战略眼光。
今年年仅二十三岁的他,尚未经历过招降乃儿不花的睿智,也未曾有过打赢靖难之役的铁血,论起战略远见,远不及那个一路硬生生打到北平、开创永乐盛世的自己。或许,当年设立南北两京制,就是为了应对如今这样的危局。当北方都城面临危机时,朝廷可以南迁南京,凭借长江天险,抵御外敌的进攻,保全大明的半壁江山,再图日后的反攻。
这无疑是一条相对稳妥的道路。南京作为曾经的都城,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基础设施完善,而且南方地区相对安定,没有受到瓦剌军的侵扰,兵力也相对完整。一旦朝廷南迁,便可以迅速稳定局势,整合南方的军事力量和资源,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避免重蹈北宋靖康之耻的覆辙。
可南迁之路,同样有着致命的弊端。
朱棣一生都在致力于经营北方,巩固北方的边防,安抚北方的百姓,经过洪武、永乐、仁宣三代的努力,北方地区才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才得以安居乐业,对大明王朝的认同感也日益增强。如果此时朝廷选择南迁,无疑是将北方的百姓和土地拱手让给瓦剌,这不仅会让北方百姓心寒,也会让大明的疆域大幅缩水,国力受到严重削弱。
更重要的是,一旦南迁,大明王朝的士气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天子被俘,朝廷南迁,这在百姓看来,与亡国无异,大明的民心将会彻底涣散,想要再凝聚起来,将会难上加难。而且,瓦剌军一旦占据北方,将会以此为基地,不断向南侵扰,大明将永无宁日,最终很可能会像南宋一样,偏安一隅,苟延残喘,再也没有恢复中原的机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