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云走到朱棣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她的手也在微微颤抖,声音带着一丝哽咽:“陛下,别多想了,或许……或许事情还有转机呢?”
朱棣缓缓睁开眼睛,眼中布满了血丝,目光空洞而绝望。他摇了摇头,语气中满是无力:“转机?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大臣勋贵战死五十余人,天子被俘,如此惨败,还有什么转机?”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的天空。天空依旧湛蓝,阳光依旧明媚,可在朱棣的眼中,这一切都变得灰暗无光。他想起了自己当年靖难之役的艰难,想起了五征漠北的豪情,想起了徐皇后的陪伴,想起了那些为大明鞠躬尽瘁的大臣将领。可如今,这一切都仿佛成了泡影。
“朱祁镇……你这个昏君!”朱棣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愤怒与失望,“你对不起太祖皇帝打下的江山,对不起朕的苦心经营,对不起天下的百姓,更对不起那些为你战死沙场的大臣将领!”
他的身体晃了晃,险些摔倒,徐妙云连忙扶住他。
【正统十四年八月下旬,土木堡大败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以雷霆万钧之势传遍了顺天府的大街小巷。最初,这则消息只是以流言的形式在民间悄悄流传,有人说大军受挫,有人说皇帝遇险,消息含糊不清,却已让人心惶惶。可当八百里加急的奏报送入紫禁城,当那些带着血迹、字迹潦草的军报被摆在朝堂之上时,所有的侥幸与猜测都化为了刺骨的寒意,京师震动,举国哗然。】
【这是大明立国八十余年来,遭遇的最惨痛的一场大败。自太祖皇帝朱元璋驱逐元廷、定鼎天下以来,大明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国力蒸蒸日上,即便有边患侵扰,也从未有过如此惨重的损失。此次出征的大军,虽非三大营中最为精锐的核心部队,却也是抽调了三大营主力框架组建而成,二十万大军,几乎是大明北方军事力量的半壁江山。】
【更让朝廷上下难以承受的是,随驾出征的文武百官与勋贵集团,几乎全军覆没。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这些名字,或是手握兵权的开国勋贵后裔,或是辅佐朝政的栋梁之臣,或是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他们构成了大明军政体系的核心骨架。如今,这些人尽数战死沙场,文武高层几乎被一扫而空,大明的统治根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整个大明上一次迎来这种武将断代、高层凋零的局面,还要追溯到靖难之役。当年,成祖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历经四年征战,朝堂之上的文武官员与勋贵集团因站队不同而死伤惨重,武将阶层更是经历了一次大换血。而如今,朱祁镇的一次仓促亲征,便让大明再次陷入了同样的困境,甚至更为惨烈——靖难之役是王朝内部的权力更迭,而此次却是外敌入侵导致的国力损耗与人才断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祁镇在“摧毁”大明军政体系这一点上,所造成的破坏,甚至不亚于他的太爷爷朱棣。】
【消息传开,顺天府内人心惶惶。百姓们纷纷关闭门窗,囤积粮食,原本繁华热闹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只有巡逻的士兵匆匆走过,脸上满是凝重与不安。富户们开始打点行李,盘算着逃往南方避祸;普通百姓则只能在家中祈祷,期盼朝廷能尽快稳住局势,抵御瓦剌军的进攻。朝堂之上,更是一片混乱,幸存的官员们面如死灰,有的痛哭流涕,有的唉声叹气,有的则陷入了绝望的沉默,整个京师都被笼罩在一片悲观绝望的氛围之中。】
“呸!晦气!”
天幕上的文字尚未完全消散,朱棣便猛地啐了一口,愤怒的声音在坤宁宫回荡,震得殿内的烛火微微摇曳。他的脸色铁青,额头上青筋暴起,眼中满是羞愤与厌恶,仿佛被什么脏东西玷污了一般。
“这叫什么话!什么叫‘不亚于他太爷爷朱棣’?”朱棣咬牙切齿,语气中充满了无尽的嘲讽与愤怒,“靖难之役是为了拨乱反正、清除奸佞,虽有死伤,却奠定了大明盛世的根基!可这昏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听信阉竖的谗言,仓促亲征,把大明的军队、大臣、勋贵都当成了他的赌注,最终落得个全军覆没、天子被俘的下场!”
他猛地一拍桌案,桌上的参茶被震得泼洒而出,温热的茶水顺着描金漆盘流淌,滴落在金砖地面上,留下点点水渍。这是夸他吗?这分明是往他的脸上抹黑!征战一生,南征北战,为的是大明的江山社稷,为的是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可他倒好,把朱棣辛苦创下的基业毁于一旦!居然把他和他太爷爷相提并论,真是奇耻大辱!
徐妙云连忙递上一方锦帕,轻声劝道:“陛下息怒,天幕之言或许只是客观陈述事实,并无褒贬之意。如今当务之急,是看看大明接下来该如何应对这危局,而非纠结于言语之间的得失。”
朱棣深吸一口气,接过锦帕,用力擦拭了一下溅在手上的茶水,心中的怒火稍稍平复了些许。他知道徐妙云说得对,现在愤怒和抱怨毫无用处,土木堡的惨败已经成为事实,天子被俘,文武凋零,京师震动,大明正站在悬崖边上,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的境地。他必须冷静下来,思考大明未来的出路。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