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心寒的是,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等功勋卓着的勋贵,选择了“沉默支持”。张辅跟随成祖朱棣南征北战,平定安南,战功赫赫,是大明为数不多的智勇双全的宿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战争的残酷,也比任何人都明白仓促亲征的危害。可他却因为勋贵集团日益衰落,渴望通过一场战争重振军方地位,最终选择了沉默。】
【不仅如此,张辅、朱勇等人还故意隐瞒了边防的真实兵力,夸大了瓦剌军的“不堪一击”。他们向朱祁镇和王振汇报时,只字不提边军的惨重损失,反而声称“瓦剌军不过是乌合之众,我大明大军一到,便能将其轻松击溃”。他们想用这种方式,进一步坚定朱祁镇亲征的决心,为勋贵集团谋取更多的利益。】
【在王振的极力怂恿和勋贵集团的“默许”之下,朱祁镇彻底迷失了心智,不顾众多文官的苦苦劝阻,仓促做出了决定:两日内集结大军,御驾亲征!这一决定,犹如一道惊雷,在朝堂之上炸开,那些反对亲征的文官们面如死灰,他们知道,大明的劫难,或许从这一刻起,便已经注定了。】
朱棣看着天幕上的内容,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头顶,心中对朱祁镇的最后一丝期望,也彻底破灭了。他摇了摇头,眼中满是失望与痛心,声音低沉得如同来自九幽地狱:“好一个‘诡异的一边倒’!好一群‘各怀鬼胎’的文臣武将!”
“勋贵想借此翻身,文官想更上一层楼,王振想公报私仇、巩固权势,一个个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把大明的国运当成了赌注!”朱棣的胸膛剧烈起伏着,怒火几乎要将他吞噬,“他们难道都瞎了吗?边军接连败退,吴浩战死,井源失利,宋瑛殉国,这还不足以说明瓦剌军的强悍吗?如果真的那般容易取胜,边军会落得如此下场吗?”
徐妙云站在一旁,轻轻叹了口气:“陛下,人心隔肚皮啊。这些人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忘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一旦大明倾覆,他们的权势、地位,又能保住什么呢?”
“说得好!说得好!”朱棣怒极反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可这些人就是不明白!张辅!朱勇!你们!”朱棣的目光中满是失望,张辅是他最看重的将领之一,平定安南,张辅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本以为张辅会是大明的柱石,没想到…
“两日内集结大军?”朱棣嗤笑一声,眼中满是嘲讽,两日内集结大军,士兵们连准备的时间都没有,粮草物资更是无法及时供应,这样的军队,即便人数众多,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如何能与强悍的瓦剌军抗衡?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七日,朱祁镇身着戎装,率领号称五十万的大军(实际兵力约二十万),从北京出发,踏上了御驾亲征之路。这支大军看似声势浩大,旌旗遮天蔽日,战马嘶鸣不绝,可实际上却是一支仓促组建的军队——士兵们大多是临时抽调而来,缺乏系统的训练,彼此之间毫无默契;粮草物资准备不足,很多士兵甚至连足够的口粮都没有携带;将领们要么是王振的亲信党羽,要么是被迫出征的老将,指挥体系混乱不堪。】
【按照最初的计划,大军将从居庸关出发,经宣府,直扑大同,与大同守军汇合后,再与瓦剌军展开决战。这一路线本是经过兵部反复商议确定的,居庸关地势险要,是京城的北大门,可作为大军的后方屏障;宣府则是边镇重镇,粮草充足,可作为大军的补给站,这条路线相对稳妥,也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大军的安全。】
【可就在大军行至宣府境内,即将进入大同地界时,王振却突然下令:改道蔚州!蔚州,乃是王振的家乡,这个出身微末的宦官,在得势之后,一直想要衣锦还乡,向家乡的父老乡亲炫耀自己的权势。他向朱祁镇进言,声称“蔚州乃是臣的故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陛下亲征途中,不妨绕道蔚州,让陛下看看臣的故里风貌,也能彰显我大明的皇恩浩荡,让当地百姓感念陛下的仁德”。】
【朱祁镇本就对王振言听计从,再加上他也想趁机游览一番边塞风光,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王振的请求,下令大军改变行军路线,绕道蔚州。这一突如其来的改道,让整个大军陷入了混乱之中。原本整齐有序的队伍瞬间变得杂乱无章,士兵们不知道为何突然改道,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满;将领们也手足无措,只能按照王振的命令,仓促调整部署,导致大军行进速度大大放缓。】
【兵部尚书邝埜得知改道的消息后,心急如焚,连忙找到朱祁镇和王振,极力劝阻:“陛下,行军打仗,路线至关重要,岂能随意更改?蔚州一带地形复杂,不利于大军行进,而且偏离了前往大同的主干道,会延误军机。如今大同危急,瓦剌军兵临城下,我们必须尽快赶到大同,与守军汇合,否则大同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