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的失利并未让明朝边军退缩,大同总督宋瑛、总兵官朱冕率领剩余明军,在阳和口与瓦剌军展开了决战。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瓦剌军士气正盛,而明军则因接连战败,军心涣散,再加上粮草补给不足,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战斗开始后,瓦剌骑兵如同潮水般冲向明军阵地,明军的防线很快便被突破,士兵们节节败退。宋瑛手持宝剑,站在阵前,怒喝着指挥士兵反击,他斩杀了一名想要逃跑的千户,试图稳住军心,却被一支突如其来的流箭射中胸口。最终,宋瑛力竭而亡,总兵官朱冕也战死沙场,阳和口失守,大同彻底暴露在瓦剌军的兵锋之下。】
“吴浩!井源!宋瑛!”朱棣一字一顿地念着这些名字,每念一个,心中的痛楚便加深一分。这些人,要么是天幕上提及过跟随他征战过的老将,要么是他日后亲自提拔起来的新锐,都是大明的肱骨之臣,可如今,却一个个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废物!一群废物!”朱棣的怒吼声在坤宁宫回荡,震得宫女们瑟瑟发抖,“边军接连败退,损兵折将,大同危在旦夕,这都还唤不醒那昏君的美梦吗?他到底在想什么!”
徐妙云连忙起身,走到朱棣身边,轻轻拍着他的后背,柔声劝道:“陛下,息怒,保重龙体要紧。天幕还在继续,我们先看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朱棣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心中的怒火,目光再次投向天幕。他知道,徐妙云说得对,现在愤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必须看完这一切,才能知晓后世的大明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惨败的。
【大同前线的败报如同雪片般传回京城,紫禁城内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按照常理,面对如此严峻的边境局势,朝廷本该召开紧急会议,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制定防御计划,调兵遣将,补充粮草,稳扎稳打地应对瓦剌军的进攻。可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朝堂之上却出现了诡异的“一边倒”局面——主战之声此起彼伏,几乎所有人都在极力鼓吹“御驾亲征”。】
【文官集团中的主战派,大多是勋贵集团的支持者。他们纷纷上书,声称“天子守国”是我大明的祖制,如今瓦剌犯边,天子亲征,既能彰显大明的国威,又能极大地提振军心,让边军将士奋勇杀敌,何愁瓦剌不灭?这些文官言辞恳切,引经据典,将御驾亲征说得天花乱坠,仿佛只要朱祁镇一出马,便能不战而胜。】
【而这背后,却藏着他们不可告人的私心。自宣德年间以来,文官集团的势力日益壮大,逐渐压制了勋贵集团,很多勋贵失去了往日的权势与地位,心中积怨已久。他们渴望通过一场战争,重新获得话语权,重振勋贵集团的雄风。而天子亲征,便是最好的机会——若战争取胜,他们必然会受到重赏,地位也能得到巩固;即便战争失利,也能将责任推到皇帝与宦官身上,自己则全身而退。】
【在这场鼓吹亲征的浪潮中,宦官王振无疑是最积极的推动者。他深知朱祁镇渴望像成祖、宣宗那样建立赫赫战功,便趁机在朱祁镇耳边吹风,极尽谄媚之词:“陛下乃是真龙天子,天命所归,只要陛下御驾亲征,瓦剌军必定闻风丧胆,不战自溃。到那时,陛下不仅能平定边患,还能成就千古伟业,名垂青史,与太祖、太宗比肩!”】
【王振的这番话,恰好说到了朱祁镇的心坎里。可谁也不知道,王振之所以如此极力怂恿英宗亲征,实则暗藏着更深的私心。多年来,王振凭借朱祁镇的宠信,专权乱政,结党营私,得罪了不少地方官员。他想借亲征之名,率领大军沿途经过各地,趁机打压那些不服自己的地方官员,将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同时,他也想向勋贵集团兑现“推动战争”的承诺,进一步巩固自己与勋贵集团的联盟,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
【面对朝堂上一边倒的主战之声,少数清醒的文官挺身而出,极力反对御驾亲征。翰林院侍读李贤便是其中之一,他忧心忡忡地上书朱祁镇,直言道:“如今瓦剌来势汹汹,战力强悍,而边军接连败退,士气低落。更重要的是,粮草未备,大军出征所需的粮草、物资尚未筹集完毕;军心未稳,士兵们尚未做好战斗准备,此时仓促亲征,无异于自投罗网,万万不可!”】
【除了李贤之外,吏部尚书王直也牵头,联合诸多文官合章劝谏,提醒朱祁镇“兵凶器,战事危,古之圣人敬慎而不敢忽。今以天子至尊而躬履险地,臣等至愚以为不可”。他们恳请朱祁镇三思而后行,暂缓亲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图后续。】
【可这些逆耳忠言,却遭到了王振的极力打压。王振将这些反对亲征的文官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污蔑他们“阻挠圣意”“畏敌怯战”,在朱祁镇面前百般诋毁。朱祁镇本就一心想要亲征,在王振的挑唆下,更是对这些劝谏之言置若罔闻。最终,李贤、王直等人不仅未能阻止亲征的决定,反而被王振排挤出了决策圈,再也无法参与军政大事的商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