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依旧采用老招数——派骑兵迂回到盛庸军的后方,发动背冲。画面中,燕军骑兵如黑色的闪电,从盛庸军的后方冲出,马刀挥舞间,壮丁们纷纷四散奔逃。盛庸见状,知道大势已去,再次率军逃跑,却被燕军追上,麾下士兵死伤惨重,仅带着少数亲兵逃入镇江城内。】
【高资港的海船舟师将士,看着盛庸军溃败,又看到燕军势大,纷纷放下武器,集体解甲投降。燕军顺利取得高资港大捷,缴获战船数百艘、粮草无数。】
【“镇江是长江咽喉之地,”朱棣站在高资港的岸边,对着身边的将领们说道,“若不拿下镇江,我军渡江后,后方始终会受到威胁。传我命令,全军向镇江进发!”】
【燕军主力朝着镇江推进,同时,朱棣下令让所有海船巨舰悬挂燕军旗帜,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驶向镇江。镇江守将童俊站在城墙上,看着江面上密密麻麻的燕军战船,又看着远处浩浩荡荡的燕军陆军,脸色惨白——他深知,镇江已是孤城一座,根本无法抵挡燕军的进攻。】
【“开城门,投降!”童俊高声下令。镇江城门缓缓打开,童俊率领文武官员出城投降,燕军顺利进入镇江。朱棣骑着马,进入镇江城,看着街道两旁跪地迎接的百姓,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的强迫症得到了满足,每一座重要的城池,都必须以“归降”的方式纳入囊中,绝不允许出现“顽抗”的情况。】
【旁白的声音响起:“这几件事,充分体现了燕王朱棣的性格与做事风格——他阴沉冷静,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严格要求自我,追求完美,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极致;对属下说话虽不狠,却总能用最有效的方式调动属下的积极性。而勇将们对上他,往往会感到难受——因为他的要求太高,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被他察觉并纠正。”】
【天幕画面转向南京城。朱允炆得知镇江归降的消息后,彻底慌了神,连忙火线提拔陈瑄为水师都督,让他率领南京仅剩的水师,在长江上设防,阻挡燕军渡江。可此时的南京,早已无兵可用——精锐野战部队已在灵璧、淮河之战中损失殆尽,临时招募的壮丁毫无战斗力,水师也多是新兵,根本无法抵挡燕军的进攻。】
【画面中,南京城外火光冲天——朱允炆与方孝孺等人担心燕军利用城外的民房街道作为掩护,或是拆毁民房作为工程器具材料,决定抢先拆除大批城外连城墙的民宅与街道。可由于操作不当,拆除过程中引发了大规模火灾,朱元璋辛苦修建的南京城墙,被烧毁了两处。百姓们看着被烧毁的家园,怨声载道,朱允炆朝廷彻底失去了民心。】
【“李景隆、谷王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入城!”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天幕画面中,却浮现出一段史料记载:“燕兵至金川门,谷王橞、李景隆开门纳之。”旁白的声音响起:“这段记载虽简单,却被后世过度解读,甚至出现‘李景隆是靖难功臣之首’的谣言。事实上,朱棣进入南京后,仅给了李景隆两个虚衔——光禄大夫、左柱国,以及增岁禄千石(且多为宝钞),这般封赏,远不及朱能、邱福等战功赫赫的将领。”】
【画面中,《明史·李景隆传》的一段文字被放大:“朝廷有大事,景隆犹以班首主议,诸功臣咸不平。”旁白解释道:“明初以武御文,武勋贵族的地位压倒职业文官。李景隆是开国公李文忠之子,出身武勋贵族,按规制,在朝廷举行大典时,需站在文武百官的首位——这并非因为他是‘靖难功臣之首’,而是因为他的贵族身份。诸功臣之所以‘咸不平’,是因为李景隆毫无战功,却因身份站在首位,而非因为他‘功高盖主’。”】
【“更重要的是,”旁白继续说道,“靖难之战中,所有开城投降的文官武将,均得到了封赏——王礼升为都指挥,童俊仍任镇江守将,而李景隆仅得到虚衔与少量俸禄,且很快便失去了所有职位,被朱棣软禁在家中。若他真是‘靖难功臣之首’,怎会落得这般下场?那些声称‘李景隆是靖难功臣之首’的阴谋论者,或是从弘治以后的明朝野史中,或是从近代的不实记载中,摘取一点阴阳怪气的春秋笔法,便瞎编乱造,误导大众。”】
【画面中,浮现出李景隆的晚年生活场景:他被软禁在府中,身边仅有几名老仆陪伴,生活落魄。旁白补充道:“李景隆活到永乐末年,善终离世。期间,朱棣时不时派人找他,并非‘想要启用他’,而是为了监视他——毕竟,他是前朝重臣,又是开国公之后,朱棣对他始终存有戒心。这些野史之所以会瞎扯‘朱棣想要启用李景隆’,不过是为了编造‘李景隆功高震主’的剧情,吸引读者罢了。”】
【天幕画面最后定格在南京城的金川门上,门上的铜钉在夕阳下闪烁着寒光。天幕右下角出现一行小字:“下期预告:金陵风云录——皇城喋血,永乐肇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