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应天府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奉天殿外的广场上。经过清晨的议政与天幕铺垫,此刻广场上的人群比往日更多——文武百官身着朝服,肃立两侧,每人手里只有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汤,光禄寺做的东西难以下咽,朱皇帝抠门光禄寺做的东西有多难吃他又不是不知道,还好太子殿下仁慈,自掏腰包从宫外给每人买了三个蟹壳黄;市井百姓扶老携幼,在户外啃着燕麦面混杂着野菜的糊糊;连宫中的宦官与宫女,也偷偷趴在宫墙之上,等待着灵璧决战的最终画面。所有人都清楚,这场战役将决定靖难之战的走向,也将改写大明的历史。
东宫文华殿内,回宫的朱棣正与徐妙云用膳,目光依旧紧盯着天幕方向。徐妙云手中握着一方丝帕,指尖微微用力——她虽信任朱棣的军事才能,却仍为决战中的士兵们捏着一把汗。
“何福能在缺粮多日的情况下,派出六万大军迎接补给,可见其对军心的把控仍有几分本事,”朱棣轻声分析,语气却带着几分笃定,“可六万大军携带辎重,机动性必然受限,这正是咱等待的决战时机。”
徐妙云点头附和:“殿下说得对!中央军士兵早已饥饿疲惫,就算有补给支撑,也难敌我军精锐。”
话音刚落,天幕突然亮起白光,刺眼的光芒让广场上的人群纷纷抬手遮挡。片刻后,灵璧战场的厮杀声、战马的嘶鸣声,仿佛穿透天幕,回荡在应天府的上空。
【天幕白光亮起,首先浮现的是灵璧与泗州之间的官道。画面中,一队队燕军轻骑兵正沿着官道两侧的山林潜行——为首的将领正是刘江与朱荣,两人身着轻便铠甲,手持马鞭,目光警惕地盯着前方。】
【旁白沉稳的声音响起:“灵璧对峙期间,朱棣深知中央军粮草已尽,定会派人前往泗州迎接补给。为摸清中央军的动向,他派出刘江、朱荣等将领,率领少量轻骑兵,反复打探并骚扰灵璧与泗州之间的联系,等待最佳决战时机。”】
【画面切换,泗州城外。一支庞大的队伍正缓缓出城——五万多名民夫与辅兵推着粮车、牵着战马,队伍绵延数十里;粮车上装满了粮食、盐巴、布匹,战马上则驮着盔甲与兵器。旁白解释道:“这是南京朝廷为中央军送来的救命补给,也是何福最后的希望——若能顺利将补给运回灵璧,中央军或可再撑十日;若补给被截,中央军将不战自溃。”】
【镜头转向灵璧大营。营门大开,六万中央军士兵鱼贯而出——两万骑兵在前,四万步兵在后,阵型整齐,却难掩士兵脸上的疲惫。平安、吴杰、陈晖三人骑马走在队伍最前面,神色严肃。旁白的声音带着几分感慨:“为迎接补给,何福派出了中央军最后的精锐——这六万士兵,是灵璧大营的全部机动力量。他深知,此次迎粮行动,不仅关乎粮草补给,更关乎中央军的生死存亡。”】
【画面中,刘江与朱荣率领的轻骑兵躲在山林中,看着中央军的庞大阵型,眼中闪过一丝凝重。刘江对着身边的斥候下令:“立刻回报殿下,中央军派出六万大军迎接补给,阵型为两万骑兵、四万步兵,由平安、吴杰、陈晖统帅!”】
【斥候领命,立刻调转马头,朝着燕军大营疾驰而去。旁白继续说道:“这正是朱棣一直等待的决战时刻——中央军主力倾巢而出,灵璧大营空虚;六万大军携带辎重,机动性受限;士兵饥饿疲惫,士气濒临崩溃。只要燕军部署得当,定能一举击溃中央军,奠定靖难之战的胜局。”】
看到中央军派出六万大军迎接补给,奉天殿内的文武百官纷纷露出惊叹之色。徐达明白决战的时机到了:“老四这等待这个时机,已经太久了!中央军粮草已尽,定会倾巢而出迎接补给,所以他这才派出轻骑兵打探,等待决战时刻——这份洞察力,非比寻常!”
傅友德补充:“是啊!中央军六万大军携带辎重,机动性太差,正好给了燕军可乘之机。两万骑兵在前,四万步兵在后,看似阵型整齐,却难掩士兵的疲惫——这般军队,如何能抵挡住燕军的精锐?”
蓝玉却皱着眉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可中央军毕竟有六万兵力,且平安、吴杰、陈晖都是百战老将,若是他们能快速接回补给,返回灵璧,燕军怕是难以击溃他们。”
李文忠嚼着蟹壳黄瞪了他一眼:“蓝小二你懂什么?中央军士兵早已饥饿疲惫,就算接回补给,也难有战斗力。再说,殿下定已做好部署,绝不会给他们返回灵璧的机会!”
蓝玉惹不起李文忠,不再说话,却也默认了他的说法——他深知,燕军的战斗力与朱棣的军事才能,绝非中央军所能抗衡。
文臣队列中,李善长看着手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难以下咽,只能看着天幕上中央军的疲惫阵型,对着身边的宋濂叹道:“中央军已是强弩之末!士兵们面黄肌瘦,却还要强行行军迎接补给,这般状态,如何能打胜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