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德,你还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朱元璋看着傅友德,语气缓和了几分。
“臣只求陛下能调拨足够的粮草与军械,”傅友德道,“云南地处偏远,粮草运输困难,若是粮草不足,恐会影响战事。”
“这个你放心,”朱元璋点头道,“咱已命户部从四川、湖广调拨粮草,下个月便会运抵云南边境。军械方面,工部也会优先供应,保证前线士兵的装备。”
他想起方才朱元璋提到“检校暗中协助”时的眼神,那眼神中满是猜忌与警惕,让他不寒而栗。他忍不住在心中自问:日后自己当了太子,又能有多少权力?怕是和大哥朱标当年一样,看似身居储位,实则处处受父皇掣肘,与一个提线木偶相差无几。
暖阁内的气氛渐渐冷了下来。马皇后看出不对劲,连忙打圆场:“你们怎么都不吃啊?这鹅是咱亲自挑选的,每一样工序都是亲手调制,再不吃就真凉了。友德,你刚接了重任,得多吃点,补补身子。”
傅友德连忙坐下,拿起筷子夹了一块肘子,却觉得味同嚼蜡。徐达、李文忠也各自低头吃饭,不再说话。朱元璋看着众人沉默的模样,也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一杯接一杯地喝酒,眼神越发深沉。
这顿原本该是君臣融洽的家宴,最终在沉默与压抑中结束。四人向朱元璋、马皇后告辞后,各自离去。走出乾清宫时,朱棣抬头看了一眼灰蒙蒙的天空,只觉得胸口沉甸甸的,仿佛压了一块巨石。
朱棣回到燕王府时,已是深夜。徐妙云正坐在书房内等他,桌上放着一碗刚温好的姜汤。见他进来,她连忙起身迎上去,接过他的披风,关切地问道:“夫君,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乾清宫的宴席还顺利吗?”
朱棣摇了摇头,走到桌边坐下,端起姜汤一饮而尽。姜汤的暖意顺着喉咙滑入腹中,却未能驱散他心中的寒意。他看着徐妙云,语气疲惫:“宴席谈不上顺利,父皇召我们去,主要是为了商议征讨云南的事,任命傅友德为主将,蓝玉为副将。”
徐妙云在他身边坐下,轻声道:“颍川侯有勇有谋,蓝玉虽然脾气差些,但也算是一员猛将,这人选倒也合适。只是,父皇怕是不会完全放心他们,定会派人监视吧?”
“你说得没错。”朱棣苦笑一声,“父皇给了傅友德一道圣旨,允许他若蓝玉不服调度便可先斩后奏,同时还派了检校暗中随行。明着是协助,实则是监视——不仅监视蓝玉,也监视傅友德。”
他顿了顿,继续道:“父皇拿出圣旨的时候,眼神一直在我身上打转,我看得出来,他是在敲打我。他是怕我仗着未来的功业和储位,生出不该有的心思,尤其是兵权方面,他绝不会让我染指分毫。”
徐妙云轻叹一声,握住他的手:“夫君,你要明白,你是最像父皇的皇子,但你终究不是父皇。父皇虽然已经御极天下十四载,可他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经历过太多背叛与厮杀,对权力的掌控欲极强,也最怕别人夺走他的权力。”
她想起朱标当年的处境,继续说道:“大哥昔日作为太子,看似与父皇共用一套班底,可一旦他们在朝政上意见相左,那些官员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站在父皇那边。大哥空有储君之名,却无多少实权,最后落得个郁郁寡欢的下场。”
“所以,”徐妙云的眼神变得坚定,“殿下,你不能走大哥的老路。你得有自己的班底,但必须拿捏好分寸——既要有足够的力量摆脱提线木偶的命运,又不能让父皇察觉到你的威胁,否则以父皇的疑心病,定会对你出手。”
朱棣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语气中满是无奈:“难啊,太难了。这太子之位,看似尊贵,实则就是一个烫手山芋。一个月后就是册封大典,等到那时候,我的处境或许会比现在更麻烦。”
他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大哥虽然表面上服了,可他心里真的能接受我成为太子吗?那些支持大哥的江南官员,还有不满父皇统治的地方世家,会不会借着大哥的名义暗中作乱?更重要的是,父皇看重我的能力,可他会不会因为这份能力而越发忌惮我?”
徐妙云沉默了片刻,轻声道:“这些问题,确实棘手。但夫君,你也不必过于焦虑。天幕已经披露你将赢得靖难,登基称帝,这是大势所趋。眼下你要做的,是稳住心神,低调行事,一方面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也要让父皇看到你的忠心。”
朱棣看向徐妙云,眼神中带着几分复杂:“可我一想到天幕上那个赢得靖难的自己,就觉得前路更加艰难。你知道吗?靖难结束后,留给我的是一个怎样的帝国——国力民力大损,军队损失惨重,国库空虚,还有北方的蒙古残余势力虎视眈眈,南方的土司叛乱不断,简直就是一个烂摊子!”
他忍不住攥紧拳头,语气中满是愤怒:“朱允炆那个蠢货,明明手握一手好牌,却被他打得稀烂!他不仅没能平定叛乱,反而把大明的根基都快耗光了。若不是天幕披露了未来,我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撑过那些艰难的日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