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的字迹尚未消散,紫禁城的台阶下已是一片死寂。马皇后靠在朱标怀中,泪水浸湿了太子的常服衣襟,她望着天上那行“朱雄英洪武十五年夭折”的字样,指尖冰凉地攥着朱雄英的小手,仿佛一松开,这孩子就会从眼前消失。朱雄英还不懂“夭折”二字的分量,只被殿上压抑的气氛吓得抽噎,小脑袋埋在朱标颈间,偶尔偷偷抬眼,看看爷爷铁青的脸,又赶紧缩回去。
朱元璋扶着龙柱站稳,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死死盯着天幕,喉结滚动了两下,突然厉声道:“洪武十五年!就是明年!刘先生,你精通医理星象,立刻去太医院传旨,让所有御医围着太子和皇长孙转!谁敢出半点差错,咱诛他九族!”
宋濂躬身领旨,刚要转身,天幕却骤然亮起,新的字迹如潮水般漫过黑色幕布,比先前更密、更细,却字字清晰,像是有人在天上铺开了一卷史书:
【朱雄英夭折后,东宫储位空悬。按大明礼制,太子原配常氏为嫡母,其第二子朱允熥当为嫡次孙,应继皇长孙之位,待朱元璋驾崩后承继大统。然朱允熥性情懦弱,自幼见人便畏缩,连朝堂议事都不敢抬头,更遑论执掌天下。】
“懦弱?”朱元璋猛地转头,看向朱标身后。朱允熥才六岁,穿着一身浅蓝袄子,正躲在乳母怀里,听见天幕说他,吓得往乳母怀里又缩了缩,小手紧紧攥着乳母的衣角。朱元璋眉头拧成了疙瘩,心里咯噔一下——他见过这孙子,确实不如雄英活泼,可也没到“见人畏缩”的地步,这天幕是不是在夸大其词?
可不等他细想,天幕上的字又变了:
【朱允熥身后虽有常氏外戚势力支撑,然常遇春早逝(洪武二年病逝),常氏(太子妃)亦于洪武十一年薨逝,常家三兄弟(常茂、常升、常森)无领军之才,常遇春妻弟蓝玉虽骁勇,却刚愎自用,有将才而无帅才,且与常家关系疏离,仅因常遇春旧情才对朱允熥略有关照。】
“蓝玉?”徐达眉头一挑,忍不住开口,“陛下,蓝玉虽勇,可性子太傲,去年北征还敢私吞战利品,若让他掺和储位之事,恐生祸端!”
李善长也点头附和:“陛下,常家如今确实不比从前。常茂袭了郑国公之位,却终日饮酒作乐,连军营都极少去;常升、常森更是连爵位都没捞着,在京里就是个闲散勋贵。就这等势力,别说扶朱允熥继位,怕是连自身都难保!”
朱元璋没说话,目光落在天幕上,心里却翻江倒海。他当初让常氏做太子妃,就是看中常遇春的军功和威望,想让常家成为太子的助力。可常遇春走得早,常氏也没撑住,如今常家子弟竟是这副模样……他忍不住看向朱标,见儿子脸色苍白,正低声安慰马皇后,心里更是一阵发酸——标儿的命,怎么就这么苦?
天幕的字迹还在继续,像是在回应众人的疑虑:
【朱元璋早年扶持常家,本为借常遇春旧部之力,强化太子朱标在军中的威望。盖因朱标长于文治,不善军务,而大明初定,北疆未平,需军中势力支撑东宫。然常家后继无人,蓝玉又难成心腹,朱允熥若真继位,其外戚势力实则不堪一击。】
“咱的心思,它怎么知道?”朱元璋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置信。他扶持常家的用意,除了马皇后和朱标,连李善长、徐达都未必完全清楚,这天幕竟一语道破!他突然觉得后背发凉,仿佛有一双眼睛,正透过天幕,盯着他几十年的算计和布局。
马皇后擦了擦眼泪,抬头看向天幕,声音带着几分沙哑:“陛下,既是为了标儿,那常家……要不要再扶一把?毕竟是雄英和允熥的外家,若是能让他们强起来,或许……”
“扶不起来!”没等马皇后说完,朱元璋就摇了摇头,目光沉了下去,“常茂那小子,咱去年把他贬去龙州,就是想让他历练历练,结果他还在那儿喝酒闹事!常升连弓都拉不开,怎么领兵?蓝玉更是个刺头,咱用他是因为他还是常家里算能打仗的,可真要让他帮着朱允熥,他不反了才怪!”
话音刚落,天幕上的字迹又变了,这一次,语气竟带着几分冷意:
【即便常家与蓝玉能拧成一股绳,助朱允熥登上帝位,以朱允熥之懦弱,亦难掌皇权。常家若借机揽权,蓝玉若恃功自傲,外戚与武将勾结,大明江山恐落入他人之手,朱姓天下危矣。】
“危矣!”这两个字像重锤一样砸在众人心上。徐达猛地攥紧佩剑,沉声道:“陛下!绝不能让这种事发生!外戚干政、武将夺权,这是历朝历代的祸根!咱大明刚打下的江山,绝不能毁在这上面!”
李善长也脸色煞白,连忙道:“陛下,天幕说得对!允熥殿下若是真懦弱,登基后必然被常家、蓝玉牵着走。到时候,朝堂上都是常家的人,军权都在蓝玉手里,陛下您辛苦打下的江山,说不定就真的不姓朱了!”
朱标站在一旁,听得浑身发冷。他看着躲在乳母怀里瑟瑟发抖的朱允熥,又想起天幕上说自己会在洪武二十五年病逝,心里一阵绝望——他要是不在了,这孩子该怎么办?常家靠不住,蓝玉是个隐患,允熥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怎么保护大明的江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史天幕:永乐大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历史天幕:永乐大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