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政殿内,灯烛煌煌,却驱不散空气中沉甸甸的忧虑。
金兽炉中上好的瑞脑香袅袅升腾,本该宁神静气,此刻却只衬得殿宇越发空旷寂寥。
长孙皇后端坐于凤榻之上,一身素雅的常服,发髻间只簪了一支简单的玉凤步摇。
她保养得宜的面容上,此刻却笼着一层挥之不去的疲惫与忧色,那双素来温润平和的眼眸,此刻正望着殿门口的方向,盛满了难以言说的心事。
殿门无声开启,内侍引着两位皇子步入。
太子李承乾在前,一身杏黄常服,步履沉稳,神色恭谨。
魏王李泰紧随其后,穿着亲王常服,脸上带着惯有的、恰到好处的温雅笑意,步履间甚至带着几分少年人的轻快。
“儿臣参见母后。”
两人行至殿中,齐声行礼,姿态无可挑剔。
“快起来,快起来。”
长孙皇后脸上立刻漾开温柔的笑意,连忙抬手虚扶,声音带着母亲特有的暖意,
“承乾,青雀,到母后身边来坐。”
李承乾依言上前,在凤榻下首左侧的锦墩上端正坐下,腰背挺直,双手规矩地置于膝上,目光温顺地看向母亲,等待训示。
李泰则像只归巢的乳燕,脚步轻快地绕过锦墩,径直挨到长孙皇后身侧,亲昵地挨着母亲坐下,甚至撒娇般地将头轻轻靠在长孙皇后的臂膀上蹭了蹭,声音带着一丝甜腻的孺慕:
“母后,您唤儿臣们来,可是想儿臣了?青雀也想母后了,今日在弘文馆听先生讲《礼记》,还想着母后教导的‘兄友弟恭’呢。”
长孙皇后被小儿子蹭得心中一软,抬手轻轻抚了抚李泰的头,眼中满是慈爱。
然而,当她目光转向端坐如钟的长子时,那慈爱之下,忧虑又悄然浮起。
她看着李承乾那无可挑剔的恭敬,那沉静如水的面容,心中却莫名地感到一丝疏离。
这孩子,似乎离她越来越远了。
“是啊,母后是想你们了。”
长孙皇后收回手,轻轻拍了拍依偎在身边的李泰,目光却柔和地落在李承乾身上,声音温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
“看着你们兄弟二人,母后这心里,既欢喜,又总忍不住有些牵挂。你们父皇日理万机,母后这身子骨,也时常力不从心。”
“这偌大的宫廷,这万里江山,说到底,将来是要靠你们兄弟同心,携手支撑的。”
她顿了顿,语气更加语重心长,带着母亲殷切的期盼:
“承乾是太子,国之储君,担子重,责任大。青雀聪慧,博闻强识,是承乾的左膀右臂。你们兄弟二人,血脉相连,是这世上最亲近的人。”
“母后不求别的,只盼着你们能兄友弟恭,互敬互爱,遇事多商量,多体谅。莫要让那些无谓的猜忌和疏远,寒了骨肉至亲的心,也伤了你们父皇和母后的心。”
李泰立刻抬起头,脸上写满了纯真与诚恳,抢着表态:
“母后放心!青雀最敬重大哥了!大哥是太子,是君,青雀是臣,更是弟弟!青雀一定谨遵母后教诲,事事以大哥为尊,绝不敢有半分僭越之心!大哥让青雀往东,青雀绝不往西!”
他一边说,一边还用力地点着头,仿佛要增加自己话语的可信度。
长孙皇后欣慰地笑了笑,目光再次转向李承乾:
“承乾,你呢?你是兄长,要多包容些弟弟。”
李承乾迎着母亲的目光,神色依旧平静无波,甚至嘴角还牵起一丝极淡的、符合礼仪的弧度。
他微微欠身,声音清晰而平稳,如同在朝堂上应对奏对:
“母后谆谆教诲,儿臣谨记于心。兄弟和睦,乃人伦大义,亦是国本所系。儿臣身为兄长,自当爱护幼弟。”
“魏王聪敏好学,才识过人,儿臣亦深为欣慰。母后放心,儿臣定当恪守本分,与魏王和睦相处,不使母后忧心。”
这番话,字字句句,无可挑剔。
恭敬,得体,符合储君身份,也回应了母亲的期望。
然而,长孙皇后心中那点微弱的期盼,却在这滴水不漏的回答中,一点点沉了下去。
“和睦相处”
多么官方的词。
没有一丝亲昵,没有半分兄长对幼弟的温情,只有冰冷的、公事公办的承诺。
那“深为欣慰”四个字,听在耳中,更像是对臣属才能的认可,而非对弟弟的欣赏。
李承乾的态度,恭敬得如同隔着千山万水。
那份刻意的疏离感,像一层无形的寒冰,悄然弥漫在母子之间。
长孙皇后看着长子那沉静如深潭的眼眸,那里面似乎藏着太多她无法触及、也无法理解的东西。
她忽然觉得有些无力,有些心寒。
殿内一时陷入短暂的沉默。
只有烛火燃烧的噼啪声,和李泰依偎在母亲身边那细微的呼吸声。
长孙皇后轻轻吸了口气,压下心头的酸涩,强笑道:
“好,好,你们能明白就好。母后知道你们都是好孩子。天色不早了,你们也早些回去歇息吧,莫要太过劳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