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穗号驶离红漠星轨道的第三十四个标准日,主控室的舷窗被一片浓稠的暗灰色笼罩。原本璀璨的星群消失在视野里,取而代之的是翻滚的暗沙云层——那是暗沙星的“天幕”。从舷窗望去,这颗星球像一颗被裹在灰烬里的鹅卵石,只有偶尔从云层缝隙中泄出的、微弱的橙红色光芒,暗示着地底熔岩的存在。小汐调出暗沙星的基础数据,全息屏上立刻浮现出令人皱眉的参数:“大气成分95%是暗沙颗粒与惰性气体,透光率不足0.01%,地表永久黑暗;平均温度-41℃,但地底熔岩带附近可达300℃以上;更危险的是,暗沙颗粒带有强静电,会吸附一切金属物质,之前星际联盟派出的三艘探测船,全因暗沙堵塞引擎而失联。”
阿凯的手指在操纵杆上轻轻摩挲,目光紧盯着前方不断逼近的暗沙云层。“准备进入悬浮轨道,不要直接穿透云层。”他的声音沉稳,“暗沙的静电可能干扰星穗号的导航系统,我们需要先释放无人探测器,绘制云层内部的气流图谱。”北刍一立刻调出改装后的“暗影探测器”参数——这台探测器的外壳覆盖着绝缘陶瓷层,引擎进气口加装了磁悬浮滤网,能有效隔绝暗沙的静电吸附。当探测器缓缓驶出星穗号的舱门,瞬间就被暗沙云层吞没,屏幕上的画面从清晰的星轨变成了模糊的暗灰色,只有探测器前端的红外摄像头,捕捉到暗沙颗粒高速碰撞的微弱光点。
“探测器传回的气流数据很混乱。”小汐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试图从杂乱的曲线中找出规律,“云层厚度超过800公里,内部存在时速高达500公里的‘暗沙流’,探测器的外壳温度已经降到-53℃,磁悬浮滤网吸附的暗沙颗粒正在以每分钟2克的速度堆积。”她突然停顿,指着屏幕上一处突然凸起的红色信号点,“这里有异常热源!坐标北纬37°,东经112°,温度约280℃,推测是地底熔岩裂缝泄漏的热量。”
林教授俯身靠近屏幕,调出暗沙星的地质模型。模型中,暗沙星的地壳厚度是地球的三倍,地底布满了交错的熔岩通道,而那处异常热源所在的位置,恰好是一条熔岩主通道的薄弱点。“暗沙星的核心并未冷却,只是被厚厚的岩层和暗沙云层包裹。”她指尖轻点模型,熔岩通道的三维结构在屏幕上展开,“那处熔岩裂缝可能是我们的突破口——地底的热量能提供能量,熔岩通道中或许存在适应黑暗与高温的微生物,而暗沙云层虽然隔绝光线,却能保留地表的水分。”
阿木抱着便携培养舱走进主控室时,舱内的共生体样本正散发着微弱的蓝光——那是从红漠星带回的“耐热-降盐共生体”,经过初步改造后,它们在低温环境下的活性仍能维持在65%。“但这远远不够。”他将一根探针插入培养舱,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共生体在模拟暗沙环境下的变化:当温度降至-40℃时,活性曲线断崖式下跌至20%;而当暗沙颗粒接触到样本时,静电瞬间破坏了共生体的细胞壁,活性直接归零。“我们需要两种关键能力:抵御强静电的‘绝缘外壳’,以及在完全黑暗中制造能量的‘化学合成机制’。”他调出星际基因数据库,在搜索栏中输入“暗环境适应”“静电防护”“化学自养”等关键词,屏幕上弹出的数千条基因序列中,一条来自“深海炽热熔泉”的“幽荧菌”基因格外显眼——这种微生物能在深海完全黑暗的环境中,通过分解熔岩中的硫化物获取能量,体表的多糖层还能隔绝海水的静电干扰。
阎丘兄弟的机械舱里,此时正弥漫着绝缘涂料的气味。北刍一蹲在一台“暗沙模拟舱”前,舱内翻滚的暗沙颗粒带着蓝色的静电火花,不断撞击着不同材质的样本板。其中一块覆盖着“聚酰亚胺-石墨烯复合绝缘层”的样本板,表面几乎没有吸附暗沙颗粒,只有零星的火花在绝缘层上短暂停留后消失。“这种复合绝缘层能承受-200℃到400℃的温差,同时隔绝99%的静电。”他将样本板取出,对着灯光展示其表面的纳米纹路,“这些纹路能引导暗沙颗粒顺着切线方向滑落,减少吸附。”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们还在绝缘层下加装了‘电热除沙带’,一旦检测到暗沙堆积超过阈值,就会启动低温加热,让暗沙颗粒因热胀冷缩脱落。”
北刍二则在调试一台“地底熔岩探测仪”,仪器的探头设计成螺旋状,表面覆盖着与探测器相同的绝缘层,尾部连接着一根能伸缩的碳纤维电缆。“这台仪器能穿透300米厚的岩层,直接插入熔岩通道。”他指着仪器屏幕上的模拟界面,“探头内置的光谱分析仪,能实时检测熔岩中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硫化物和水分的含量;碳纤维电缆则能传输数据和电能,即使在强静电环境下也不会被干扰。”他按下测试键,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模拟熔岩的成分数据——硫化物含量23%,水分含量0.7%,“这些数据足够阿木研究幽荧菌与共生体的融合方案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刍氏自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刍氏自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