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穗号驶离蓝晶星轨道的第二十一个标准日,主控室的舷窗终于撕开了宇宙的深邃,映出一颗燃烧着赤色光芒的星球——红漠星。从舷窗望去,这颗星球没有任何蓝色的海洋痕迹,也没有绿色的植被点缀,整个地表被连绵起伏的红色沙丘覆盖,沙丘在恒星的照射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如同一片凝固的赤色海洋。偶尔有黑色的岩石凸起,像是海洋中沉默的礁石,在狂风的侵蚀下呈现出诡异的形态。
“还有8个标准日抵达预定轨道。”小汐的指尖在全息屏上划过,调出红漠星的探测数据,屏幕上瞬间铺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标记,“根据星际联盟最新的探测报告,红漠星的地表平均温度在白天可达78℃,夜晚则骤降至-32℃,昼夜温差超过110℃。更棘手的是,这里的大气中92%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不足0.1%,地表几乎没有液态水,只有在两极的永久冰层下可能存在地下水层。”她点开一段来自无人探测器的影像,画面中狂风卷起数十米高的红色沙暴,沙粒撞击探测器外壳的声音即使经过处理,仍能让人感受到那份狂暴——仅仅十分钟,探测器的太阳能板就被沙粒磨成了碎片,屏幕最终被红色的沙尘覆盖,陷入一片黑暗。
林教授俯身靠近屏幕,目光停留在红漠星的地质结构模型上。模型中,红色的沙丘层下方是厚厚的玄武岩层,玄武岩层之下标注着淡蓝色的区域——那是推测中的地下水层。“红漠星曾经存在过海洋和大气循环,”她指尖轻点模型,调出一份古老的地质数据,“大约五千万年前,这颗星球的内核冷却,磁场消失,恒星风剥离了大部分大气层,海洋逐渐蒸发,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沙漠地貌。要改造这里,首先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留住水分、调节温度、制造氧气。”她的手指在模型上圈出两极的区域,“两极的永久冰层是我们唯一的液态水来源,但冰层下方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高氯酸盐’,这种物质会抑制植物生长,甚至对微生物有毒性。”
阿木抱着便携培养舱走进主控室时,舱内的共生体样本正散发着微弱的绿光——那是从蓝晶星带回的“七基因融合共生体”,经过改造后,它们的活性曲线仍稳定在88%。“蓝晶星的共生体擅长溶解晶体和吸收二氧化碳,但面对红漠星的极端温差和高氯酸盐,它们的耐受极限恐怕不够。”他将一根探针插入培养舱,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共生体在模拟高温环境下的活性变化——当温度升至60℃时,活性曲线开始断崖式下降,降至50%以下。“我需要找到能在极端温差下生存,并且能降解高氯酸盐的微生物。”他调出星际基因数据库,在搜索栏中输入“极端高温耐受”“高氯酸盐降解”等关键词,屏幕上瞬间弹出数百条基因序列,其中一条来自“火蜥蜴星”的嗜热菌基因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种嗜热菌能在120℃的热泉中生存,体表的特殊蛋白质层能抵御剧烈的温度变化。
阎丘兄弟的机械舱里,此时正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的气味。北刍一蹲在一台巨大的金属设备前,手里拿着一块从模拟红漠星环境中制作的红色砂岩样本。他将样本放在“温差测试机”下,设备瞬间将温度从70℃降至-30℃,反复循环十次后,样本表面出现了细密的裂痕,但并未完全碎裂。“红漠星的岩石和沙尘在极端温差下会不断膨胀收缩,常规的探测设备外壳撑不过三天。”他起身拍了拍身旁的金属板,金属板表面覆盖着一层银灰色的涂层,“我们研发了‘钛合金-陶瓷复合涂层’,能承受-60℃到120℃的温差,表面的纳米级纹路还能减少沙尘的附着。”他将涂层样本放在沙尘模拟装置中,十分钟后取出,样本表面几乎没有残留的沙尘,只有几道浅浅的划痕。
北刍二则在调试一台“地下水探测仪”,仪器的探头连接着一根细长的金属杆,杆身上布满了微型传感器。“这台仪器能穿透500米厚的岩层和沙丘,探测到地下水的位置和纯度。”他指着仪器屏幕上的模拟图像,“一旦探测到地下水,传感器会自动分析水中的矿物质成分,特别是高氯酸盐的含量。”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们还加装了‘沙尘过滤系统’,即使在沙暴中,仪器也能正常工作——之前蓝晶星的探测器就是因为没有防护,才会被沙尘损坏。”
当星穗号抵达红漠星轨道时,舷窗外的景象比探测数据中更加震撼。红色的沙丘在恒星的照射下呈现出层次感,从浅红到深红,再到近乎黑色的暗红,如同上帝打翻了调色盘。远处,一场巨大的沙暴正在形成,沙尘卷着黑色的岩石碎片,在大气层中形成一道赤色的屏障,将恒星的光芒折射成诡异的橙红色。小汐的手指在全息屏上快速滑动,标记出几处特殊区域:“北半球的‘赤脊峡谷’地势较低,可能存在地下水渗出的痕迹;南半球的‘黑岩平原’分布着大量玄武岩,岩石下的土壤可能保留着少量水分;还有两极的‘冰冠区’,冰层厚度超过1000米,是最主要的水源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刍氏自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刍氏自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