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穗号驶离绿荧星轨道的第三十七个标准日,主控室的舷窗终于映出了蓝晶星的轮廓。那是一颗被淡蓝色光晕包裹的星球,从宇宙中望去,表层没有寻常行星的陆地与海洋之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连绵起伏的晶体平原——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会在晶体表面折射出七彩的光斑,宛如宇宙中悬浮的巨型万花筒。
“还有12个标准日抵达预定轨道。”小汐的指尖在全息屏上轻划,调出蓝晶星的探测数据,“根据星际联盟三百年前的记录,这颗星球78%的表面被‘蓝晶层’覆盖,厚度从百米到三千米不等,下方是原始海洋。但近百年间,蓝晶层以每年0.5米的速度增厚,目前已完全封锁海洋与大气的物质交换。”她点开一段模糊的历史影像,画面中能看到零星的晶体裂缝里涌出深蓝色海水,水面上漂浮着形似透明水母的生物,“最后一次观测到海洋生物活动是五十年前,现在蓝晶层下的海水含氧量已降至0.3%,多数生物可能已灭绝。”
林教授俯身靠近屏幕,目光停留在蓝晶层的分子结构模型上。模型中,无数蓝色晶体以六边形为基础单元,层层堆叠成致密的网状结构,缝隙间镶嵌着细小的气泡。“这种晶体的主要成分是‘硅铝酸盐复合物’,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常规高温和化学试剂都无法溶解。”她指尖轻点,模型旁弹出一组数据,“更棘手的是,蓝晶层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表层形成新的晶体,形成‘晶体增生循环’。要恢复海洋生态,必须先打破这个循环,再找到融化蓝晶层的方法。”
阿木早已抱着便携培养舱来到主控室,舱内装着从绿荧星带回的共生系统样本。他将一根纤细的探针插入培养舱,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共生体的活性曲线——淡蓝色的曲线平稳地维持在85%,体表的保护膜闪烁着微光。“绿荧星的共生体擅长降解毒素和耐受极端环境,但面对蓝晶这种惰性物质,它们恐怕派不上用场。”他调出星际基因数据库,筛选出与“晶体分解”相关的基因序列,“我需要找到能分泌‘晶体溶解酶’的生物,或者能在晶体缝隙中生存、破坏其结构的微生物。”
阎丘兄弟的机械舱里,此时正弥漫着金属冷却剂的气味。北刍一蹲在一台半组装的设备前,手里拿着一块淡蓝色的模拟蓝晶样本——这是星穗号的3D打印机根据探测数据制作的复制品。他将样本放在特制的压力测试机下,随着压力逐渐增加,样本表面出现细微的裂痕,但直到压力达到每平方厘米500公斤时,才彻底碎裂。“蓝晶的硬度是普通钢铁的三倍,常规钻探设备根本无法穿透。”他起身拍了拍身旁的巨型钻头,钻头表面覆盖着一层暗金色的涂层,“我们改造了‘高频振动钻探机’,钻头采用‘碳化钨-金刚石复合材质’,振动频率提升到每秒5000次,或许能破坏蓝晶的分子结构。”
北刍二则在调试一台“晶体成分分析仪”,仪器的探头正对着模拟蓝晶样本,屏幕上实时显示出样本的元素组成。“这台仪器能在三秒内分析出蓝晶的成分和结构,还能探测到晶体下的海水流动信号。”他指着仪器旁的小型模块,“我们还加装了‘温度感应探头’,能监测蓝晶层不同深度的温度变化——如果下方海水有地热活动,或许能找到晶体较薄的薄弱点。”
当星穗号抵达蓝晶星轨道时,舷窗外的景象比探测数据中更加震撼。蓝晶层在阳光下折射出刺眼的光芒,偶尔有几道淡紫色的闪电划破大气层,击中晶体表面,却只留下淡淡的白痕,随后便被新形成的晶体覆盖。小汐的手指在全息屏上快速滑动,标记出几处特殊区域:“北半球的‘裂谷带’有明显的地质活动迹象,蓝晶层厚度仅为两百米,是全星球最薄的区域;南半球的‘冰原区’温度低至-80℃,晶体结构相对松散;还有赤道附近的‘热泉区’,地下有地热喷发,可能存在未被完全封锁的海洋出口。”
阿凯盯着裂谷带的三维模型,那里的蓝晶层呈现出不规则的褶皱,缝隙中隐约能看到深蓝色的阴影——那或许是下方的海水。“裂谷带地质活动活跃,可能存在薄弱点,适合作为登陆点。”他握紧操纵杆,星穗号缓缓调整姿态,朝着裂谷带的方向驶去,“但地质活动也意味着风险,我们需要先派无人探测器确认环境安全。”
无人探测器的外形如同一只银色的甲虫,腹部装有钻探臂和成分分析仪。当它穿过蓝晶星的大气层,降落在裂谷带的晶体表面时,主控室的屏幕上立刻传来实时画面——淡蓝色的晶体延伸至地平线尽头,裂缝中不时冒出白色的雾气,那是低温下凝结的冰晶。探测器的钻探臂缓缓落下,接触到晶体表面的瞬间,高频振动开始启动,屏幕上的振动频率数值不断攀升,晶体表面出现细密的粉末,但钻探臂的下降速度却异常缓慢。
“蓝晶的分子结构太稳定了,高频振动只能破坏表层,无法深入。”北刍二的眉头皱了起来,他快速调整探测器的参数,将振动频率提升到每秒8000次,“试试加大振幅,或许能找到晶体的结构缝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刍氏自传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刍氏自传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