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江风,已带上了几分溽热。武昌码头,经过战后紧急修缮,虽不复往日繁华,却也恢复了基本的秩序。今日,码头区域戒备明显比平日森严了许多,一队队身着深蓝色战袄、背着燧发铳的士兵肃立警戒,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江面与沿岸。码头上,大都督府长史陈忠、水师总兵官黄得功,以及刚刚升任技术院主事的赵铁柱,皆身着正式袍服,静立等候。他们的出现,引来了不少百姓和军士好奇的张望。
午时刚过,一支由五艘大福船和若干护卫快船组成的船队,缓缓驶入武昌江段。为首的大福船格外高大,船首描金绘彩,飘扬着一面巨大的“郑”字帅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尽显海上霸主的豪奢气派。与黄得功那些更注重实用与火力的战船相比,这支船队更多了几分远洋贸易的富丽与威严。
船队稳稳靠岸,跳板搭下。一名身着锦袍、年约四旬、面容精悍中带着几分海上风霜痕迹的将领,在一众披甲持刃的亲卫簇拥下,大步走下船来。此人正是郑芝龙麾下核心大将,亦是其族亲,郑鸿逵。其地位,远非此前来的施福、施琅可比。
“郑将军远来辛苦!”陈忠作为文官之首,率先上前,依照官场礼节拱手相迎,笑容得体。
黄得功也抱拳,声音洪亮:“郑家船队,果然威风!”
赵铁柱则只是默默拱手,目光却早已被那大福船的船体结构和隐约可见的炮位所吸引。
郑鸿逵不敢托大,连忙还礼,言辞颇为客气:“陈长史、黄总兵、赵主事,久仰大名!鸿逵奉家兄之命,特来拜谒林大都督,并商讨两家合作事宜。”他的目光扫过码头森严的军容和远处依稀可见、正在加固的武昌城墙,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武昌血战的消息早已传开,能正面击退多铎,无论用了何种手段,都足以赢得任何势力的尊重。
寒暄已毕,郑鸿逵及其主要随从被引至大都督府。府内虽经修缮,仍可见战火痕迹,陈设简朴,却自有一股肃杀威严之气。林慕义并未在正堂接见,而是在一侧偏厅设下相对随意的茶座,以示亲近。
“郑将军,请坐。”林慕义一身青袍,未着甲胄,神情平和,仿佛只是接待一位寻常客人,但举手投足间那份历经生死淬炼的沉稳气度,却让郑鸿逵不敢有丝毫怠慢。
“谢大都督。”郑鸿逵依言坐下,姿态放得很低。他清楚,眼前这位年轻人,已非昔日困守江北一隅的“林制置使”,而是控扼湖广、能与清廷豫亲王掰手腕的强藩之主。
茶过一巡,郑鸿逵便切入正题:“大都督,家兄对贵军在武昌城下力挫强虏,深感钦佩。此前施福、施琅回报,提及贵方有新式火炮、战舰之构想,家兄极感兴趣。我郑家纵横海上,靠的便是船坚炮利,若能得贵方技术之助,如虎添翼。家兄言,愿与大都督结为盟好,互通有无。”
林慕义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放下茶盏:“郑帅雄踞东南,富可敌国,水师冠绝寰宇,慕义亦是久仰。合作之事,确为双赢之选。我湖广地处中枢,物产丰饶,然缺海外之利,亦需稳定之硝石、硫磺来源。贵方擅海运,通番夷,却苦于西夷(指荷兰、葡萄牙人)巨舰利炮之威胁,陆上亦需强援以为奥援。”
他寥寥数语,便将双方的优势与需求点得清清楚楚。
“然,合作需有基石。”林慕义话锋一转,“不知郑帅对于‘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之新政,如何看待?”他竟突然问起了一个看似与海上合作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
郑鸿逵微微一怔,随即了然。这是在试探郑家的政治倾向,以及合作是否会影响林慕义在湖广推行的根本政策。他沉吟片刻,谨慎答道:“家兄常言,海上行事,首重规矩。大都督在湖广立新规,整饬吏治,均平赋役,乃强国富民之正道。我郑家虽处海疆,亦知陆上稳固,方为根本之理。”这话说得圆滑,既未明确支持,也未反对,但表达了尊重林慕义内政的态度。
林慕义点点头,不再深究,将话题拉回:“既如此,合作可期。技术院赵主事已初步拟定合作章程,请郑将军一观。”
赵铁柱闻言,拿出一卷文书,递给郑鸿逵。上面条陈清晰:
一、 技术共享:大都督府方面,提供新型“破浪”炮(阉割版,射程和装药量低于自用型号)的铸造图纸、部分冶炼工艺指导,并协助郑家培训相关工匠;合作研发新一代远洋炮舰(扬武级),武昌负责核心火炮与舰体结构设计,郑家负责提供优质木材、帆索及造船工匠。
二、 贸易互通:郑家确保湖广通往南洋的商路安全,并以优惠价格,优先、稳定供应硝石、硫磺、南洋稻米等战略物资;大都督府则开放湖广市场,郑家商船享有关税优惠,并可采购茶叶、生丝、瓷器、桐油等特产。
三、 军事互助:任何一方遭遇第三方(特指清廷或其他海上势力)攻击时,另一方需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包括但不限于情报共享、物资援助、牵制敌军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