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尚未散尽,虎口隘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沈云疏站在新垒起的石墙后,伸手抚过那些粗糙却严丝合缝的石块。这些石头都是从隘口顶部就地取材,由南山村经验丰富的石匠带着青壮们一块块敲打成型,再用调制的三合土黏合。石墙沿着隘口边缘蜿蜒,已经筑起齐胸高,厚实得令人安心。
“这里要留个射孔。”周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左手握着一根炭笔,在刚砌好的墙面上画出一个方框,“位置要错开,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一个南山村的年轻石匠挠着头:“周教头,这孔开起来费功夫啊。”
“费功夫,但能保命。”周砚语气平静,“敌人射箭过来,若是直对着,一箭就能伤到后面的人。错开来,他们就得调整角度。”
那石匠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沈云疏看着周砚专注的侧脸。这些日子以来,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防御工事的建设中。失去右臂的功能后,他更加专注于观察和思考,对防御体系的理解反而更加精深。
“周大哥,去上面看看吧。”沈云疏指了指正在搭建的哨塔。
两人沿着新修的石阶向上走去。这些石阶是这几日新凿出来的,虽然粗糙,但比之前攀爬要安全得多。
哨塔的骨架已经立起,用的是碗口粗的青冈木。南山村的老木匠正在指挥年轻人架设横梁,他手里拿着一个奇怪的工具——一个用绳索吊着的铁块。
“这是垂球。”老木匠见沈云疏好奇,笑着解释,“靠着它,我们能确保每一根柱子都是垂直的。塔要是歪了,风一吹就危险咯。”
周砚仔细检查着榫卯结构:“这些接缝处,最好再用铁箍加固。”
“已经让人去打了。”老木匠点头,“按照周教头您给的图样,铁匠正在赶工。”
哨塔分两层,下层较为宽敞,足以容纳十余人休息、储备物资。上层是了望台,四面开窗,视野极佳。沈云疏站在尚未封顶的了望台上向下望去,整条山路尽收眼底。若有敌人来犯,在这里就能早早发现。
“这里要安装那个报警的铜钟。”沈云疏指着中央的横梁说道。
石岩正好从下面走上来,闻言笑道:“已经准备好了,是我们村祖传的一面铜锣,敲起来声音洪亮,保管两头都能听见。”
这时,下面传来一阵欢呼声。众人向下望去,只见第一架简易投石机已经被运到了隘口下方。
赵石满头大汗地跑上来汇报:“云疏姐,周教头,投石机做好了,要不要现在试试?”
“走,去看看。”周砚眼中闪过期待。
隘口下方特意清理出一片空地。那架投石机看起来十分简陋,主体是一个木制支架,一根长长的抛射杆,后端系着装满石块的网兜作为配重。
“这是按照您给的图样做的。”赵石向周砚解释道,“用了最结实的木料,关键部位都包了铁皮。”
周砚绕着投石机走了一圈,仔细检查每一个连接处:“试射一次,用最小的配重。”
几个年轻人忙碌起来,用绞盘将抛射杆拉下,在网兜里放入石块。赵石亲自调整着抛射杆的角度,在支架上做了一个标记。
“放!”
随着一声令下,绞盘松开。配重网兜快速下坠,抛射杆猛地扬起,将放在另一端皮兜里的一块石头抛了出去。
石头划出一道弧线,落在约莫八十步远的地方,激起一片尘土。
“好!”围观的众人齐声喝彩。
周砚却皱起眉头:“射程不够。按照设计,至少应该达到一百二十步。”
他走到投石机前,左手指着抛射杆与支架的连接处:“这里的摩擦力太大了。还有,配重下落不够顺畅。”
老木匠凑上前仔细观察:“确实,这个轴做得不够圆滑。得重新打磨,再上些油脂。”
“抛射杆也可以再削薄一些,减轻重量。”沈云疏建议道,“但要保证强度。”
赵石认真记下每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马上带人去改。”
试验虽然不尽完美,但证明了这种简易投石机的可行性。众人非但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干劲十足。
午后,沈云疏回到栖雁坳。她先去了火药作坊。
阿禾正在指导新来的两个妇人如何安全地筛制火药原料。见到沈云疏,她兴奋地跑过来:“云疏姐,我们改进了迷障弹的封装方法!”
她拿出一个竹筒,两端用蜡封得严严实实:“这样防潮效果更好,使用时只要掰开蜡封,点燃引线就行。”
“引线也做了改进。”旁边一个妇人补充道,“用棉线浸过硝石水,燃烧更稳定,不容易熄火。”
沈云疏仔细检查后十分满意:“做得很好。现在每天能制作多少?”
“如果不做其他,专做迷障弹的话,一天能完成二十个。”阿禾答道,“轰天雷要慢一些,因为要确保装药均匀,一天最多十个。”
“优先保证轰天雷。”沈云疏吩咐道,“迷障弹有三十个储备就够用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荒年锦绣:我的逃荒致富路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荒年锦绣:我的逃荒致富路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