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陆仁于西山格物院内,为链霉素那一缕微光而振奋,并于帝国权力中枢悄然布局之时,浩瀚的太平洋东岸,“新明港”迎来了自建立以来最富生机与活力的时刻。
碧蓝如洗的天空下,港湾内桅杆如林,帆影蔽日。
来自大明本土的庞大增援舰队,在经过数月艰苦航行后,终于抵达。这不仅仅是一支军事力量,更是一股庞大的移民与建设洪流。
数十艘大小舰船依次缓缓驶入被两座青翠山脊环抱的天然良港。
为首的依旧是威武的“镇远级”战舰,它们如同移动的堡垒,其侧舷新增的炮位在阳光下闪着冷冽的寒光。紧随其后的,是更多的运兵船、补给船,以及数量惊人的、悬挂着各大商帮旗帜的移民海船。
船队尚未完全停稳,码头上已是一片欢腾。早已在此扎根的远征军将士、先期抵达的技术人员、以及与大明建立友好关系的土着盟友,纷纷涌向码头,迎接来自故国的亲人与援军。
征夷大将军、英国公张懋,虽须发更显斑白,但精神矍铄,在老部下的搀扶下,亲自来到码头。
副将军马武一身戎装,挺立如松,坚毅的面庞上难得地露出了些许轻松之色。
有了这批生力军,尤其是船上装载的大量水泥、工具、武器弹药和粮食,他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末将等,参见国公!参见马将军!”新抵达的援军将领们快步上前,抱拳行礼,声音洪亮。
“好!好!来了就好!”张懋声音洪亮,拍着将领们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陛下圣明,朝廷没有忘记我等!尔等一路辛苦!”
马武则更关注实际,他目光锐利地扫过正在卸下的物资和陆续登岸、脸上带着疲惫与好奇的士兵、移民,沉声道:“军情紧急,西夷亡我之心不死,此地绝非安乐之乡。各部需尽快安顿,熟悉环境,恢复战力。工兵及随行工匠,即刻听候调遣!”
“末将等领命!”
随舰抵达的,还有西山格物院精心挑选的三百余名“海外技术支援团”成员。他们身着统一的深蓝色工装,精神饱满,携带的不是刀剑,而是各种测量仪器、标准化工具图纸、以及数十个封装严密的“技术箱”(内含小型水泥窑、砖模、铁匠炉、优质作物种子、医药手册等)。
这批技术骨干的到来,立刻让“新明港”的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他们没有片刻休息,在带队教习的指挥下,迅速与先期抵达的同僚汇合,并立刻投入到工作中。
一幅巨大的、由马武与格物院学员共同勘测绘制的“新明港及周边区域发展规划图”被悬挂在临时指挥部的墙壁上。技术团成员们以此为指导,展现出惊人的组织与效率。
基建狂潮,如火如荼:
港口扩建与硬化:原有的木质码头被迅速加固、延长,并开始使用水泥和碎石浇筑新的永久性泊位,以容纳更多、更大的舰船。蒸汽驱动的打桩机(简易版)发出轰鸣,将一根根巨木深深砸入海底。
棱堡防御体系升级:以“新明港”核心营寨为中心,技术团指导士兵和征发的移民,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和石材,开始构筑更为复杂的星形棱堡防御体系。棱堡的设计图纸来自陆仁提供的思路,其倾斜的墙面和交叉火力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燧发枪和火炮的威力。水泥被大量用于加固炮位和关键墙体。
标准化营区与民居建设:在规划好的生活区内,一排排采用木骨泥墙、覆以防水油布和木板的标准化营房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对于移民,则划定了专门的定居点,技术团提供标准化的木屋或夯土屋图纸,并指导他们利用本地材料快速建造,形成整齐划一的街坊。
道路与排水系统:主干道被拓宽、平整,并铺设碎石。简单的排水沟渠开始挖掘,通向低洼地带或直接排入海中,改善营区卫生条件。
工坊区建立:靠近河流下风向的区域,被规划为工坊区。简易的水力锤被架设起来,用于锻造工具和武器零件;砖瓦窑、石灰窑冒出缕缕青烟;格物院带来的优质作物种子被分发给愿意垦殖的移民,并在规划好的农田中进行试种。
整个“新明港”及其周边,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繁忙而有序的工地。
号子声、伐木声、夯土声、蒸汽机的嘶鸣声、以及人们用各种方言交流的嘈杂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拓荒交响乐。
来自大明的移民们,虽然背井离乡,但看到如此高效的组织和坚实的防御,心中的不安渐渐被建设新家园的热情所取代。
一种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氛围,在这片新土地上弥漫开来。
然而,这片繁荣景象,并未逃过隐藏在暗处的眼睛。
在“新明港”以南数百里外,那座飘扬着西班牙旗帜的据点内,气氛却截然不同。
据点指挥官阿尔瓦罗·门多萨站在简陋的堡垒望台上,举着单筒望远镜,久久凝视着北方。尽管距离遥远,他无法看清细节,但那片海域日益频繁的船只往来,以及远方天际线下若隐若现的、规模远超从前的营地轮廓,都像一根根毒刺,扎在他的心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