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六年的初秋,当“新明港”发现流淌金沙的河流以及西夷悍然进攻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帝国朝堂激起千层浪后,这股汹涌的波澜并未局限于紫禁城的红墙黄瓦之内,而是以更猛烈的势头,迅速席卷了整个大明疆域,点燃了一场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东进”狂潮。
圣意既决,帝国的庞大机器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轰鸣着运转起来。
在兵部衙门,往日里或许还存有的一些因循守旧之气被一扫而空。巨大的大明舆图前,兵部尚书刘大夏与五军都督府的勋贵们,以及被紧急召来的几位宿将,目光如炬地扫过沿海各个卫所。手指最终重重地点在北直隶、登莱、江浙、福建几处精兵云集之地。
“传令!从神机营抽调两个千总部,全员换装西山造燧发枪,配足手雷!”
“从蓟镇、宣府边军遴选善战老卒三千,需弓马娴熟,能吃苦耐劳!”
“命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即刻抽调经验丰富的舵工、水手、炮手两千人,集结待命!”
一道道调兵文书如同雪片般飞出。被选中的部队,无论是装备精良的新军还是久经沙场的边军,都意识到这将是一次不同以往的远征,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兴奋。与此同时,关于新大陆富饶与凶险的各种传言,也开始在军营中悄然流传,激励着士气,也考验着军心。
户部的算盘声则昼夜不息。尚书周经亲自坐镇,与一众能员干吏核算着支撑这场万里远征的天文数字。粮秣、草料、药品、军饷、赏银、抚恤……每一笔都需精打细算。
“漕粮就地转拨十万石,于天津卫、登州港设立中转粮仓!”
“命山东、南直隶、浙江,速调集腌肉、鱼干、豆料,限期运抵!”
“与西山商会接洽,采购大批‘方便面’、‘柠檬干’、‘水果罐头’作为特需物资!”
“核算运输船队租赁、雇佣民夫开销,务必确保航道畅通,补给及时!”
银钱如同流水般从国库和内帑中划出,支撑起这场国运之战的后勤命脉。整个帝国的财政力量,都被动员起来,向着东方那片未知的大陆倾斜。
工部与西山格物院,则成为了这场远征的“利刃”锻造坊。巨大的工坊内,炉火日夜不熄,锤击声、切削声、蒸汽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军器局的工匠们按照格物院提供的标准化图纸,疯狂地生产着燧发枪的枪管、击发机构,铸造着各种口径的炮弹。
火药坊全力运转,提纯硝石、硫磺,确保火药威力。
而在格物院下属的各个工坊,任务更为繁重和艰巨。他们不仅要为军队提供装备,更要为即将派出的“海外技术团”准备能在新大陆立足的“文明火种”。
冶金所的学员们,在老师傅指导下,打包着小型坩埚、风箱、以及各种探矿、选矿的工具图谱。
土木工程所则准备了标准化水泥窑、砖瓦窑的建造图纸,以及各种测量、施工器械的样品和备用件。
农学院精心筛选、封装了数万斤的高产作物种子(玉米、红薯、土豆等),以及各种常见蔬菜粮种,并编写了详细的在不同气候土壤下的栽培指南。
化工所则准备了提炼粗盐、制造肥皂、甚至初步处理皮革的简易流程和药剂。
所有这些,都被分门别类,装入特制的、标注清晰的坚固木箱,形成了数十个“标准化技术包”。这些箱子里装的,不仅是工具和材料,更是陆仁“工科兴国”理念向海外延伸的触角与根基。
就在国家力量紧锣密鼓部署的同时,民间被“河流淌金”和“授田百亩,五年免税”的政策彻底点燃了。这股力量,如同地下奔涌的岩浆,其炽热与磅礴,甚至超出了朝廷的预料。
消息最先在顶层的权贵圈中引发地震。两位国舅爷——张鹤龄与张延龄,凭借其特殊身份,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获得了最详尽的内幕。金沙的光芒让他们眼红心跳,坐立难安。
“必须去!必须占下一块好地方!”张鹤龄在家中对着弟弟激动地低吼。
他们迅速联络了几家实力最雄厚、与宫中关系密切的勋贵和世家,如定国公府、成国公府等,秘密商议。普通的商船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野心和安全感。
几日后的一个傍晚,两位国舅便联袂拜访了陆仁的府邸。
“陆尚书,”张鹤龄脸上堆着罕见的客气笑容,“听闻新大陆机遇无限,然海路艰险,西夷凶顽。我等几家,欲组建一
支船队东行,为陛下分忧,为大明开拓。只是……寻常海船,恐难当此任。听闻格物院与工部所造的‘破浪级’战舰,性能卓越,不知……能否割爱一两艘?价格好商量!”他试探着问道,眼神中充满了热切。
陆仁心中了然,这些勋贵是想拥有一支足以自保,甚至可能带有武装威慑力量的私人船队。
他沉吟片刻,既未一口回绝,也未轻易答应:“二位国舅,此事关系重大。‘破浪级’乃国之重器,须陛下钦准。且战舰操纵、维护,非寻常水手能为,需配备专业官兵。容下官禀明陛下,再行商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