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六年的盛夏,仿佛将所有的光与热都倾注在了西山与京城之间那片日新月异的“明时坊”工地上。
样板间引发的轰动效应持续发酵,不仅带来了汹涌的参观人潮,更吸引了真金白银的投入与问询。
新城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着,第二栋、第三栋住宅楼相继破土动工,地基开挖的轰鸣与钢筋绑扎的金属碰撞声,交织成一首充满希望的进行曲。
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下,西山格物院深处,那些被高墙环绕、戒备森严的研究院所内,探索未知的寂静脚步从未停歇。
这一日,在电力学院那间挂着“电磁应用探索实验室”牌子的宽敞房间内,陆仁召集了以朱厚照为首的电报项目核心成员。
巨大的黑板上,粉笔勾勒出的已不再是简单的电路,而是涉及电磁感应、电路编码、继电器原理的复杂图示。
“诸位,”陆仁的声音在静谧的实验室中回荡,他手中拿起一个由漆包线紧密缠绕在软铁芯上制成的简易装置,“我们此前成功实现了电力的稳定传输与照明,但电的妙用,远不止于此。它亦可承载信息,以近乎光速传递文字,瞬息万里,天涯咫尺。”
他抛出的概念,让在场的学员,包括朱厚照,都屏住了呼吸。
“此物,可称之为‘电磁铁’。”陆仁解释道,“当电流通过其上线圈,铁芯便产生磁性,吸引前方的铁片;电流一断,磁性消失,铁片弹回。这一‘吸’一‘放’,便是基础。”
接着,他拿起另一个结构类似,但铁片联动着一根细针的装置,“若将此铁片与一支可在浸墨滚轮下移动的尖针相连,电流通断,针尖便在移动的纸带上留下‘点’与‘划’的痕迹。”
他在黑板上快速画出莫尔斯电码的早期构想图,“我们可以预先约定,用不同长短、不同组合的‘点’、‘划’来代表不同的字元,比如,‘点划’代表‘甲’,‘划点点’代表‘乙’……如此,发送端通过一个电键控制电路通断,形成特定编码的电流脉冲;接收端通过电磁铁驱动记码针,在纸带上留下对应的点划符号,再由译码人员根据密码本翻译回文字。这,便是‘电报’之基本原理!”
陆仁的讲述,将复杂抽象的原理拆解成直观易懂的部件与流程。
朱厚照眼睛瞪得溜圆,闪烁着极度兴奋的光芒,他几乎是立刻抓住了关键:“陆师傅!您的意思是,我们在这边‘哒哒哒’地按开关,那边纸上就能画出道道,然后就能知道这边想说什么了?这……这比八百里加急快了不知多少倍啊!”
“理论如此。”陆仁肯定道,“然,欲使之实现,尚有诸多难关。如何确保长距离传输后电流不至衰减殆尽?如何制造灵敏可靠的电磁铁与记码器?如何编制一套易于学习、传输效率高的密码?这些,皆需尔等逐一攻克。”
他将一本连夜整理编写的《电报系统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初探》手册,郑重交到朱厚照手中。“太子殿下,你于电磁一道,天赋卓绝,此前‘自感’现象的发现已证此点。此次电报研制,便由你牵头,电力学院全力配合。望你能带领大家,将这‘瞬息万里’之梦想,变为现实。”
朱厚照接过那本沉甸甸的手册,脸上再无平日的跳脱不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巨大信任和挑战点燃的郑重与专注。他用力点头:“陆师傅放心!这事儿太有意思了!本宫……我一定带着他们搞出来!”
有了清晰的理论指导和明确的目标,朱厚照爆发出惊人的热情与领导力。他不再是那个需要人督促学习的顽童,而是成了实验室里最废寝忘食、问题最多、也最能激发他人灵感的核心。
“这里的线圈绕制不够紧密,磁性肯定不够强!拆了重绕!”
“这个电键的弹簧太软,回弹不够快,会影响点划的清晰度!换更韧的钢片!”
“纸带移动的速度必须稳定!能不能用个小发条或者重锤齿轮来控制?”
“密码不能太复杂,不然前线的大头兵哪记得住?得简单点,比如用数字代表常用军情……”
他不仅亲自参与每一个部件的设计、制作和测试,更将陆仁传授的“控制变量”、“系统优化”等科研方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在他的带动下,整个项目组如同上紧了发条,日夜轮班,实验室的灯火常常亮至深夜。
进展比预想的还要迅速。得益于陆仁提供的坚实理论框架和格物院日益精进的加工能力,不到一个月,一套简陋却完整的实验性电报系统便在实验室内搭建成功。
发送端,是一个由黄铜片和硬钢弹簧制成的简易电键;接收端,是一个缠绕着上千匝漆包线的U形电磁铁,驱动着一个联动尖针的铁片;连接两者的,是长达百余丈(约300多米)、反复测试后选定的包纱铜芯导线,绕行在实验室外的空地上;电源则是多个大型“伏打电堆”串联。
首次正式测试,陆仁亲自到场。朱厚照深吸一口气,坐在发送端前,手指有些颤抖地按下了电键。依据他与项目组初步拟定的简单密码(用长短组合代表数字,数字对应常用字),他发送了第一个短句——“大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m.xtyxsw.org)工科大明天悦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